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时间:2022-08-17 07:31:15

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摘 要] 研究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采用对照方法和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三种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方式相对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来说,总体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性。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田间杂草生长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稻鸭共作 控草措施 杂草群落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46-01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大剂量多次的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对环境和农产品造成严重的威胁,破坏农田生态群落,并且很容易引起杂草出现严重的耐药性,对绿色水稻生产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句容市后白良种场成立于1952年,1998年从事稻鸭共作,2013年从事稻田养殖龙虾、甲鱼。位于句容市后白镇万顷良田项目区内,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建成了高产稳产良田1000多亩、蔬菜生产基地400亩、苗木生产基地500亩、铁皮石斛繁殖基地50亩。其生产的稻米已于2014年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合作社实行以“企业+科技+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来促进农户增收,农业增效,企业发展。稻麦生产从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供药供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通过建立产品准出制度,建立田间生产档案记录,规范产品包装与标识,严格控制投入品的管理,以此完善产品追朔平台建设,使得句容市后白良种场生产的“春安”牌大米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大米销售供不应求。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完全吃掉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的不间断的活动,达到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的一门技术。为了研究稻鸭共作对田间杂草群落的影响,本次研究过程就稻鸭共作、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三种控草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试验地区选择和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区概况

句容市,是江苏省镇江市管辖的县级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耕地面积72.2万亩,其中水田占72.2%,旱地占27.8%,人均耕地1.42亩,水稻、小麦一年两熟,土壤类型为下蜀黄土。

1.2 试验方法

2016年,选择句容市后白良种场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稻田轮作种植在5年以上的非稻鸭共作种植地,在田间设置稻鸭共作、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和空白对照四个处理区域,每个区域面积为133平米,区域之间做好隔离共作。水稻品种为南粳5055。五月中旬育苗,六月中下旬使用机械插秧,插秧密度为17*30cm,每穴插秧3~5株。人工除草处理区域在水稻插秧20天进行除草。化学除草每亩选择使用60%的丁草胺乳油和10%的草克星粉剂60ml和10g兑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在水稻移栽后一周内进行。稻鸭共作区域需要将田埂升高,满足鸭子生长习性,鸭子品种选择役鸭3号。在田埂周围用防护网围住,避免鸭子逃逸。水稻移栽成活一周后将鸭子放入田间,每亩15只的比例释放。水稻抽穗前回收鸭子,并做好田间管理共作,保持田间科学的灌水量,空白对照区域除了不除草之外,剩余按照常规统一的管理措施进行科学管理。

1.3 数据统计

田间杂草生长情况统计分析,从鸭子放入田间一个月后进行,在每个区域随机取10个调查区,每个区域面积0.1平米,统计各个区域内的杂草种类和数量。相应的统计数据采用SPSS12.0和Origin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三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密度和控制效果的影响

在三个处理区域内发现了12种杂草,其中鸭舌草、陌上菜、异型莎草、稗草、千金子和矮慈姑等几种田间杂草生长量和密度较高,占据了田间九成以上杂草的比例。稻鸭共作处理区域的四种杂草防控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对稗草的防控效果,三种处理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稻鸭共作模式对除了稗草之外中其他四种杂草处理效果均能够达到95%以上,对一般杂草的防控效果更加优异。人工除草方式对稗草、鸭舌草等杂草的防控能力较强,而化学除草除了陌上菜和鸭舌草之外几种杂草防控效果比较优异。人工除草模式对个体较小,密度较低的杂草防控效果较差。从上述三种防控措施中效果来看,稻鸭共作模式对阔叶杂草的防控效果最佳,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控效果最差,其中单子叶杂草的防控效果要优于双子叶杂草,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化学除草模式地禾本科杂草和单子叶杂草防除效果较好,对双子叶杂草和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较差,人工除草防除效果和化学除草防除效果基本一致。从整地整体除草效果分析,稻鸭共作除草模式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除草模式,控制效果是到稻鸭共作优于化学除草优于人工除草,三种处理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2.2 三种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

杂草在植株群落中所处于的优势地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控草措施对田间杂草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表2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空白对照区域优势杂草的种类为鸭舌草、陌上草和异型莎草,而采用稻鸭共作模式处理之后,田间杂莎草和水虱草,鸭舌草在田间的群落优势之间下降,通过调查发现处理区域内仅有零星发生,不会对水稻生长产生的影响,但是田间水虱草的群落优势显著的提升,从原来的次要杂草转变为田间主要优势杂草。而化学除草区域内优势杂草群落依然为陌上菜、压舌草和异型莎草,但是各种杂草在群落优势发生了显著改变,陌上菜成为化学除草区域内的主要优势杂草,相对优势数值显著提升,而其他两种杂草,特别是异型莎草的群落优势呈现下降趋势。人工除草区域内主要优势杂草变为陌上菜、矮慈姑和鸭舌草。和对照区域优势杂草相比较,矮慈姑的杂草优势显著提升,鸭舌草的群落优势呈现下降趋势、而三种不同的防控措施对其他杂草防控效果之间的差异性不现显著。表2中的指数变化可以显著反应杂草群落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结构变化,这就能够从一个角度分析稻田杂草群落的更替和变化,通过三种除草措施的相关指数和对照区域杂草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稻鸭共作对杂草群落结构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模式。

3 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稻田实行稻鸭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杂草危害程度,能够显著改变田间优势杂草群落结构,对鸭舌草、陌上菜、异型莎草、矮慈姑等杂草的防控优势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模式,显著提高杂草群落的均匀度。从整体的防控的效果来看,稻鸭共作模式优于化学除草模式优于人工除草模式。田间杂草不同管理从事,通过特殊环境条件进行限制,有利于一致某种杂草生长和促进某种杂草群落生长。从而有利于对杂草群落进行筛选和调整,能够对杂草种类、数量和结构起到过滤的功能,但这种过滤功能的内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在未来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总之,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值得在今后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向前,李儒海,褚世海,朱文达,陈其志. 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点[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03)

[2]马丽荣,蔺海明,李荣. 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06)

上一篇:浅析红皮洋葱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对禄丰县农村实用人才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