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伦敦奥运

时间:2022-08-17 07:13:40

我眼中的伦敦奥运

编者按: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的摄影报道,新华社派出了以摄影部主任刘东山为领队、共41名摄影编采人员(28位记者,13位编签人员)的实力阵容,是新华社参加在他国举办的奥运会摄影报道人数最多的一次。摄影队顺利地完成了摄影报道任务,并创作出了不少精品佳作。这里,我们特邀三位年轻的记者程敏、王申和沈伯韩与大家分享他们拍摄奥运会的所思所感,讲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

程敏:竞技之外看奥运

参加2012伦敦奥运会报道,结束了20多天的忙忙碌碌后,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有趣的是,关于这次奥运会的最深刻的记忆,竟然不在赛场,反而在竞技之外。伦敦,这座古老的大都市,用她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英伦气息。

一、“淡定”。这是我对伦敦最直观的印象。慢条斯理的工作方式一度使人们对于伦敦奥运会的组织工作颇为担忧,然而事实证明,“慢”是伦敦人的特点,但并没有因为慢而影响工作,比赛、生活、交通,一切都井然有序,这归功于这个城市固有的、完善的城市功能,以及极强的规则意识,或者这就是他们自信的来源。

开幕式当夜,我被安排在奥林匹克公园外一栋二十层居民楼的楼顶上拍摄外景。在此之前,我们获准上楼的记者们都要签署厚厚一沓文件,涉及安全事项、保险购买、建筑保护、时间约定等等。负责协调我们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戴维,根据与居民的约定,他从下午四点开始工作,到六点我们上到楼顶时,戴维已经布置好了场地,地上用彩色不干胶标好一个个拍摄位置、每个位置标上摄影者的机构和名字,无线宽带网通畅、电源接口充足,因为晚上气温低,他甚至还准备了茶、咖啡和开水。在他周到的安排下,来自各国的近20名摄影记者得以不争不抢,从容地在各自的位置上顺利完成了开幕式的外景拍摄。

在开幕之前,摄影记者一般都会在主办城市的各个角落拍摄一些营造气氛的元素。我们发现,伦敦好像在刻意保持城市原有风貌与特色,并没有看到很多标语、彩旗之类。或许第三次举办奥运的伦敦无需过于激动,他们的表达比较精致和低调,例如街上某个角落,你会突然遇见一个吉祥物“文洛克”的造型;或者伦敦塔桥上的五环标志,在入夜时分逐渐明晰,成为这座城市2012年的最佳印记。

二、“多元”。伦敦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奥运会上当然也会得到集中的体现。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志愿者,他们几乎就是这个多元文化城市的缩影。不同的肤色种族、不同的年龄层次,体形也是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发型更是千奇百怪。“多元”的内核是“包容”,也许这就是伦敦希望传达出的城市品格。

从每个赛场的“颁奖先生”就可以看出,这些小伙子们,手捧奖牌和鲜花,从容自信地站在颁奖台上,构成了一道颇有“伦敦味”的独特场景。

三、“享受”。体育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健身休闲的方式。伦敦人深谙其味,奥运比赛门票价格不菲,他们需要精打细算,挑几场最喜欢的项目去现场呐喊,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以自己无处不在的健身方式,还原体育之于市民的本来意义。巨大的公园草地上,永远都有无数的人在踢足球,宁静的河里不时有一队人划船而过,大街小巷里,装备整齐的自行车“骑士”穿行而过。只有民众能随时随地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竞技体育才能体现出其意义,正如本届奥运会的口号,“激励一代人”。

四、“欢乐”。从开、闭幕式的设计上,世界领略了伦敦人所表现出来轻松与欢乐。不在乎队伍是否站成一条线,也不在乎个体表演是否完美无暇,场上的人轻松表演,运动员尽情投入,观众自在欣赏。狂欢的形式,让所有人都没了心理负担。特别是闭幕式,几乎就是一场盛大的巨星演唱会,场上的大人小孩肆意表演,歌星倾情投入,身边的观众直呼过瘾。

王申:新扎体育摄影记者的伦敦“解牛”之路

新扎,即为新手,虽然从事新闻摄影近9年的时间,但说到体育摄影,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嫩手。拍摄大型体育赛事的经历为零次,拍摄个别体育项目的经历不超过5次,相关的拍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我这个“体育摄影记者”的头衔来得有些勉强,尤其和常年奋战在体育采访和编辑一线的体育组的同事们相比,简直不能冠以这样的称呼。不过,在这次奥运的征途中,我也在认真学习、实践,开始了我的“解牛”之路。

“解牛”,取自 “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仅仅16天的赛事拍摄,当然达不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界。但至少,我在“解牛”之路上迈着步子,满怀信心地向前走。以下就是我作为一名新扎体育摄影记者的伦敦“解牛”之路。

一、准备篇

当我获知自己有幸成为31名佩有EP证件(伦敦奥组委发放的官方摄影记者证件,可在除开闭幕式和篮球美国队比赛外所有的赛场里拍摄)的新华社摄影记者之一,除了激动外更多的是忐忑。忐忑自己能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赛事的拍摄,忐忑自己拍的照片能不能出彩,忐忑自己能不能对得起这张来之不易的EP证件。

过多的忐忑只会增加焦虑的程度,不如好好做些功课来得实惠。于是,我上伦敦奥运会的官方网站上查看项目的介绍和安排;搜索前辈们的拍摄经验分享;向社里的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问题。直到大约5月底的一次伦敦奥运会赛前培训会,我的心里才算有了底。在这个培训会上,前辈们精心制作编排了伦敦奥运会采访手册,里面信息可谓应有尽有,从奥运会赛事项目的拍摄时间、拍摄人员安排到拍摄要注意的重点一一列出,甚至把我们在伦敦的吃、住、行安排都简明扼要地写了出来。会上还发放了两本书籍供大家学习,一本是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摄影记者的优秀图片画册;一本是在业界享有盛名的《体育摄影三十六计》,详细介绍了36个主要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以及拍摄技法,是新华社资深体育摄影记者多年来的实战经验集锦。会后,我仔细阅读了这两本书,开了眼、安了心。

中国人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体育摄影记者手中的粮食就是相机、镜头等摄影器材了。社里为所有上奥运会的摄影记者配备了最顶级的设备,我也有幸最先使用了佳能EOS—1D X相机和最新的300、400毫米定焦“白炮”。我携带的器材包括:两台佳能机身、300、400毫米定焦头、17—35、24—70、70—200毫米变焦头、闪光灯两只、5号充电电池12节、各种线缆、彩色胶带、独脚架、大容量电宝、手机两部、笔记本一台、CF卡和读卡器、镜头防雨罩两个、名片、彩色水笔、防盗锁、松下GF1微单相机和徕卡镜头、接线板和转换器、卡塔相机背包一个,创意坦克登机箱一部。

上一篇:妙像梵音(二)张郭造像佛头失而复得记 下一篇:飞檐翼角的清代奇巧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