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小白到二锅头苏扁:白酒的新消费逻辑?

时间:2022-08-17 01:09:30

从江小白到二锅头苏扁:白酒的新消费逻辑?

今年,“三公消费受限”对白酒企业影响很大,有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国饭店业营收、出租率和房价等指数均出现明显同比下滑,其中政府会议同比大幅下滑37.94%,直接影响白酒的消费。

有意思的是,当“三公消费受限”后,很多白酒企业才发现,原来的消费者找不到了,如果再不研究,传统白酒企业的日子或许会越来越难过。因为,以往的白酒主要依靠政商消费、餐饮渠道的消费,因此不需要研究消费者。但是,现在受“三公消费”受限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年轻化趋势,白酒企业似乎绕不过去了。

而在白酒的竞争结构中,如何捕获未来消费群体成为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挑战的却是白酒企业如何从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去思考产品创新问题。

第一,白酒消费场景如何改变?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白酒的消费场景,基本都是应酬型消费,按照中国的酒桌文化,似乎不喝多不喝高,基本做不成生意,而酒后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成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很多场景并不正面,在三公消费限制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当前的白酒消费文化也会引发反思。而按照消费群体结构来看,此前的60后和部分70后还比较认同这种文化,但是80后和90后并不都认同这样文化,大家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

那么,白酒如何塑造更好的消费场景,成为问题。比如,很多年轻人就认为喝红酒是更具正面想象力的消费场景――有品味和时尚;而在夜店,则是喝洋酒为时尚。如果白酒的消费不在三公消费场合,不再是政商群体,那么白酒的消费空间在哪里?在这个趋势下,如何开发低度的品质酒,如何倡导积极喝酒文化,如何重新塑造白酒消费场景,对于捕获未来消费者就成为核心问题。

第二,用什么来激发年轻消费者的共鸣?

80后和90后到底还会不会忠诚于白酒?这是所有白酒企业都必将面对的问题。如何营造这些年轻人的白酒文化――不再是简单的功能、价格、档次、香型、口感、包装,而需要思考真正的打动消费者的群体认同感在哪里?

这里面有两个案例值得大家去思考的。

第一个案例是江小白。 2012年初开始在重庆市场起步的江小白,定位为一个“丝型,文艺心,追求简单生活”的青春小酒品牌――“我是江小白”,瞄准的是80后、90后的消费者,在2012年初产品正式推向市场后,江小白的年销售额达到了3000万元。看看江小白的自我介绍:“我是江小白,男,外形帅气,生日是出世那天,保质期是永世。首要功能是添加勇气,进步自信心。性格特征是简略、好色。长处是便于带着,拿得出手。缺陷是魅力太大,能刹那间秒杀纯洁女和丝男。”看看,这个自我介绍是不是可以捕获很多年轻消费者?

另外一个案例是红星二锅头。最近,红星推出苏联军用酒壶为外观设计的产品“苏扁”系列,苏扁形状是一种复古的时尚造型,宣扬了一种酷文化,因其复古的特点,也表达了一种怀旧的情怀,是年轻、热血、激情、活力的象征。其规格包括500毫升、248毫升、150毫升,单只150ml规格的苏扁能放进口袋中,易于随身携带,表现了年轻一代特立独行的态度。苏扁二锅头系列广告已经铺满北京各大地铁站点,其“年轻就要红”、“用子弹放倒敌人,用二锅头放倒兄弟”、“有兄弟才有阵营”、“没有痛苦不算痛快”的诉求,重新诠释喝酒与兄弟文化,向年轻消费者传递出热血、激情、活力等元素。

第三,传统营销是否还有效?

白酒品牌是传统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的投放大户,电视广告的空中轰炸+经销商的地面跟进,基本是白酒企业的常规营销逻辑,但是有很多白酒企业也坦言,电视广告基本是投给经销商看的。那么,在三公消费受限以后,白酒要寻找新的消费空间,单纯而传统的营销或许已经很难,或者说,还停留在传统思路的品牌诉求将会受到挑战。

例如,江小白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一开始就把互联网社区论坛、微博等社会化营销工具玩得很熟。微博是江小白最主要的传播阵地,其新浪官方微博已聚集了8万多名粉丝;在线下,产品上市之初选择在都市白领接触频次最多、覆盖人群最多的地铁广告,通过语录式介绍去影响消费者。

红星苏扁二锅头在6月4日到7月2日,在其官方微博上以“毕业狂欢季,只有兄弟和红星二锅头”为主题,开展免费派送“苏扁好兄弟”豪华酒套餐活动,由于苏扁二锅头与年轻人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匹配度,使得该活动在上线伊始便赢得了众多学子的关注。这些都在说明,白酒营销模式也必须面向未来,借助互联网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以上尽管探讨的是白酒,但是我想,对于很多行业,或许都有类似问题需要去重新定义和思考。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的企业真的认真在研究消费者吗?

上一篇: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下一篇: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施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