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川德价格竞争下的关税选择

时间:2022-08-17 12:36:47

[摘 要]本文通过引入考虑产品间差异的博弈论模型,分析我国的农产品关税税率应当如何选择来实现本国的福利最大化问题并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的关税税率应当适当地高于实现税收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关键词]农产品关税;福利最大化;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4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66-03

1 模型引入

1.1 模型假设

首先,笔者假设有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每个国家有一个代表性厂商,两个厂商生产一种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假设本国厂商为厂商1,国外厂商为厂商2,两个厂商进行Bertrand双寡头博弈。另外,假设厂商1的边际成本为c1,并以价格p1及产量y1出售产品。相应地,假设厂商2的边际成本为c2,并以价格p2及产量y2出售产品。本国政府在本国实行税率为t的关税。

通过本节的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重要结论:

结论一:当本国厂商的竞争力相对国外厂商很大时,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结论二:当国内外的商品替代程度很大的时候,即使本国厂商的竞争力与国外厂商相似,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仍然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2 分 析

2.1 中美农产品成本比较

由于tW与tR之间的相对大小首先取决于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的竞争力孰大孰小,因此,要分析我国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农产品关税税率是否应该高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首先要分析中美农产品的竞争力,即α1-c1与α2-c2之差。

由于农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小,几乎可以视为完全替代品,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中国与美国的单位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几乎相等,即α2≈α1,因此,中国与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主要由两国农产品的边际成本决定。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我们假设没有农产品补贴等行为。

接下来,笔者分析中美农产品的边际成本。由于各种农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同,笔者这里仅仅列举中美间贸易量最大的几种农产品――大豆、玉米、小麦进行分析比较。

利用《粮油市场报》的数据,笔者得到了如下的成本对照表:

不难看出,中国与美国相比,大豆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而小麦与玉米则与美国的相应产品成本相似。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大豆相比美国大豆竞争力很强,而小麦与玉米则与美国小麦、玉米竞争力相似。

2.2 替代程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一般地,当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常数时,我们就说这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perfect substitutes),即描绘对这两种商品消费的权衡抉择的无差异曲线为直线。换句话说,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减少一种商品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损失完全可以依靠增加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来弥补,那么两种商品很可能就是完全替代品。

不难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几乎可以认定为完全替代品。对于中国的消费者而言,消费n单位的中国大豆或玉米所带来的效用几乎完全等价于消费接近n单位的美国大豆或玉米。因此,笔者认为中美两国的同类农产品是完全替代的。

2.3 模型结论运用

首先回顾笔者得到的结论:当本国厂商的竞争力相对国外厂商很大时,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且竞争力差距越明显,税率差越大。当国内外的商品替代程度很大的时候,即使本国厂商的竞争力与国外厂商相似,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仍然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通过2.1中的图表不难看出,对于大豆商品而言,由于中国厂商的竞争力远远大于国外厂商的竞争力,且国内外大豆间的替代性极强,因此在大豆这种商品上,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可以远远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对于玉米以及小麦这两种农产品而言,尽管国内外厂商的竞争力相似,但由于中美两国玉米以及小麦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两种农产品上因此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3 结 论

笔者通过一个考虑产品间替代程度的效用函数,运用博弈论基本知识,考虑在存在国内、国外两个厂商,且国外厂商对本国进口的情形下,本国政府如何设置关税可以使得本国的福利最大化。分析得出以下两个重要结论。

结论一:当本国厂商的竞争力相对国外厂商很大时,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结论二:当国内外的商品替代程度很大的时候,即使本国厂商的竞争力与国外厂商相似,实现福利最大化的关税税率仍然可以大于实现关税收入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运用这一结论,笔者又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产品的关税问题,由于农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很大,而且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或是远远大于美国农产品或是与美国农产品相似。因此,我国农产品的关税税率应当适当地高于实现税收最大化的关税税率。

参考文献:

[1]Brander,James A.,Barbara J.Spencer(1984),‘Tariff protection and imperfectcompetition[M].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Vives,Xavier(1985),‘The efficiency of Bertrand and Cournotequilibria with product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36,pp.166-175.

[3]Brander,J.A.(1995)Strategic trade policy[J].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1395-1455.

[4]Keen,M.,J.E.Lighart(2002)‘Coordinating tariff reduction and domestic tax refo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6,489-507.

[5]Collie,David R.(1991)‘Optimum welfare and maximum revenue tariffs under oligopoly’[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8,pp.398-401.

[6]Moutos,T.(2001)'Why do poor democracies collect a lot of tariff revenue’[J].Economics and Politics 13,95-112.

[7]Johnson,Harry G.(1951-52),‘Optimum welfare and maximum revenue tariff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pp.28-35.

[8]Larue,Bruno and Jean-Philippe Gervais(2002),‘Welfare-maximizing and revenue-maximizing tariffs with few domestic firm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35,pp.786-804.

[作者简介]罗一峰(1990―),男,广东深圳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博弈论等。

上一篇:沿海开发与连云港石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第四代港口理念的闽台港口竞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