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道一条街道的国家记忆

时间:2022-08-17 12:35:17

马连道一条街道的国家记忆

在北京西城区,西临西三环,北靠广安门外大街,湾子一路向南,就是马连道。

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马连道所体现的历史一幕,却在中国茶业发展史册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一条默默无闻的小路,演变为今天中国最大的茶叶一条街,从低矮简陋的棚屋到享有盛名的茶城,从茶农蜂拥北上到名企齐聚一堂,马连道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茶业的变革故事。

马连道茶叶协会会长、马连道茶城董事长张喜是这里的老人儿,说起马连道的故事,他津津乐道。“其实,这有点误打误撞。”

据张喜回忆,马连道原本是市属商业单位的仓库集中区,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北京市一商局和二商局把包括茶叶在内的大量货物储存在这里的仓库,然后再成批地发往全国各地。这就是马连道和茶叶结缘的开始。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直到1985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国家将茶叶从一类物资改为了二类物资,放开了茶叶市场。随着私营茶厂大批出现,上世纪90年代,南方茶商开始陆续北上开拓市场。

当时,每年夏天,国营单位都要给职工发放福利,主要是用来防暑降温的茶叶。北京市属二商局的北京茶叶加工厂就设在马连道,很多单位为了方便和便宜,选择了来这里批发茶叶。

“一买一大堆。”这让精明的南方茶商看到了机会,开始在二商局仓库附近安营扎寨,他们期望前来批发茶叶的采购员们能够偶然光顾一下自己的小店。

2000年左右,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初具规模,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不仅投入专款对该地区进行了城市改造,使得周边环境焕然一新,还制定了马连道茶叶街可行性发展规划,对马连道地区茶业特色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引导。

2000年9月,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正式命名马连道为“京城茶叶一条街”,揭开了马连道茶叶贸易的新篇章。

如今,马连道这条长不过1500米的街道上已经集中了马连道茶城、京闽茶城、黄山茶城等10家大型茶城,云集了来自全国十大主要茶叶产区的2000多家茶商,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不仅誉满全国,在国际茶业界也是声名远扬。

上一篇:欧洲紧缩,错了么? 下一篇:被抢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