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意”,我“有艺”,接受训斥也欣然

时间:2022-08-17 12:12:15

有一次,一对夫妇和他们5岁的女儿来家里做客。女儿不肯好好吃饭,父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夫妇俩开始恼羞成怒:父亲一边把小女孩扯到面前大骂,一边将她往门外推;母亲没说什么,只在一旁附和劝说。在父亲的“训斥”下,又因为抽泣的缘故,小女孩竟连一口饭都难以吞咽,还浑身直打哆嗦,最后直吓得父母不知所措,又是心疼又是哄。

其实,孩子不服“训斥”是对大人没有艺术含量的“训斥”的不满,并且,这种既没把饭吃完,又让父母亲担惊受怕的后果也足以证明:大人的“训斥”完全以失败告终!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大人的“训斥”不是没必要的,但要有艺术含量,是从头到尾都是不留一丝痕迹而又能让孩子欣然接受的“训斥”。

父母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态度

父母在“训斥”孩子前,首先要给孩子表明一种态度,暗示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妈妈会尊重你的选择,而且要用一种和声细气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出现的某个问题。

比如,在大羽早上不肯起床的坏毛病上,我是这样做的,如果哪天大羽到了七点还不准时起床,我一般不去怒吼和责备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对大羽说:“好的,你不愿意起床,妈妈不逼你。不过,我要马上到菜场去了,待会儿你自己起来小心点!”或者是做做自我检讨:“是妈妈不好,昨天太晚睡觉,害得大羽不起来。明天开始我一定要早睡!”别看孩子小,他们可懂道理了。听了妈妈如此“真情告白”,大羽“腾”地一下起来说:“妈妈,等等我!”

父母的行为影响了孩子的举动

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忽视他的坏习惯,大了以后才付诸严厉的“训斥”,结果孩子死活不听,父母说一句,他顶一百句,而且字字珠玑,句句有理。

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打麻将,他们始终认为:“大人打麻将,孩子又怎会受影响呢?”其实不然,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甚至超越了大人。我常常听见有些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催身边5、6岁的孩子读书。待孩子长大了不写作业时,他们就破口大骂,训斥声不绝于耳,而孩子们的回答更骇人听闻:“我要做作业,你们却可以打麻将,不公平!”

的确,“训斥”孩子的背景却是大人自我享乐的行为主题,如此教育举动下的父母又如何能说服得了不爱学习的孩子呢?

父母的规定形成了孩子的规矩

要孩子真心实意接受你的批评有点难,要孩子发自内心理解你的“训斥”更是不容易,但坚持以你的规定去约束他的规矩作为“训斥”的前提,育儿才可能立竿见影。

周一到周五,我都给大羽做五片花瓣的小花,如果大羽表现好,我就会在第一片红色花瓣上贴上他最喜欢的贴纸,一个月累积下来,花瓣上的贴纸数到了“规定”的数量,即可获得“丰厚”奖品。当然这个“丰厚”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时大羽做得不好,我笑着说:“没关系,妈妈不会骂你,但妈妈也不会给你贴纸。”我知道我说完这话,大羽一定在暗自思量什么。果然不出所料,他大声对我说:“妈妈,我要拿完你所有的贴贴纸!”“好样的,宝贝!”我开心极了。我知道我已经我这样的“约法三章”比不明不白的“训斥”要有效得多。

所以,对于训斥,家长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启发孩子,用勤奋的行为激励孩子,用约定的方式暗示孩子。如此一来,当父母亲把“训斥”的艺术发挥得更淋漓尽致的时候,也就是让孩子心领神会的时候了。

上一篇:改变孩子的两句话 下一篇:沟通找准黄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