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6 11:07:00

试论讨论教学法在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

【摘要】讨论教学法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合作探讨,并因此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情感,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论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实施讨论教学法的好处以及讨论课实施具体办法和讨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 教学实效 实施办法 精心设计 合理运用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兴趣盎然,提高教学实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在愉快地历史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讨论法教学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讨论教学法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合作探讨,并因此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情感,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实施讨论教学法的好处

1.讨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现代的大学生对于历史课已经非常的熟悉。他们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过历史课,上了大学又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他们会觉得多余,从而轻视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课堂讨论围绕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展开,既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讨论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运用和搜索资料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课的发言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准备讨论内容,这无疑对于他们搜集和运用资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尝试。在讨论过程中,参与的学生需要认真思考问题,为了互相交流感知与见解,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又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常言道“理不辨不明”。通过课堂讨论,还能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多角度看问题,遇事冷静思考,养成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

4.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还能锻炼学生胆量,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走出校门后适应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打下基础。大学生上大学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才可以说是每个大学生的夙愿。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有优异的专业成绩外更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当众讲话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而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大学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能够在大学四年里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讨论教学正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讨论课实施办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办法:

讨论法教学按教学时间不同可以分以下两种:

1.课前提出问题,留出时间让大家思考讨论。如果课堂需要讲授的内容不是太多,有剩余的时间并且所提讨论题目答案已经包含在课堂讲授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样的讨论相对简单,一般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主要可以通过讨论检验课堂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2.讲授内容结束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次讨论课讨论。课堂讲授内容较多时,并且所提讨论题需要课后多方搜集大量资料时,可以使用此方法。这样的讨论应该留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师生都要高度重视,根据情况也可以设计成辩论赛等形式。

讨论法教学按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同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其中小组讨论又可以有如下不同形式: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

按教学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在教学的各步骤中运用,要从实际需要去考虑上述各点,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讨论教学法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讨论教学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特别是针对历史现象的看待或评价,不少学生可能存在着错误观点,或者说有些比较偏激的看法,老师在选讨论题时要能够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并且有非常想发表高见的愿望。比如在讲到这一节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题“假如光绪皇帝有实权,变法会成功吗?为什么?”学生就很感兴趣。历史不能假设,但为了开阔思路,引起学生的思考,我们也不妨假设一回。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是下次课之前讨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下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为下一次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2.要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材料的基础上,准备一个小型的提纲、报告或总结、心得,哪怕是寥寥数笔,但也至少说明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

3.为了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课堂表现作以记录,作为考评之一,计入期末成绩。同时声明:发言观点的对错不重要,贵在参与,当然,对于表现优秀者也要提出表扬。

4.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偏离问题的随意讨论,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为讨论后的教师总结准备材料,进行有效指导。

5.教师要做好讨论后的归纳总结工作。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及时作出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要肯定不同观点的积极方面;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6.布置作业,撰写政治小论文。讨论后,学生可能在这一问题上形成比较独特的见解,这时可鼓励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撰写政治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这样,既提高了讨论课的实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习讨论的兴趣。

三、结语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只要我们纲要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联系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门课一定会使学生大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金森.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现状分析.莆田学院学报,2005(3).

[2]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 讨论式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徐 岩 (1976-),女,河南周口人,硕士,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和纲要课教学研究。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