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间:2022-08-16 10:06:01

物联网环境下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物流行业即将面对新的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为适应新环境下物流人才的培养,亟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总结当前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环境新趋势下适合川东北经济区域物流发展的“一体两翼”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现代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3016

1引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既是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物联网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物流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标准上、技术上、产业链上的诸多困难,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新的影响和要求。产业发展,人才先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不断调整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促进川东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升川东北城市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联网的设想,并提出了12项措施来保障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交通领域,医药物流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化了管理。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拣、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 应用的实验。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宇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1];杨海英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2];谈慧阐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实训系统开发目标,对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化的环境[3]。陆晓东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4];陈建松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实施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和校企联合方法推动培养物流信息化应用操作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5]。付玮琼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实现对教学及试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建立“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6];刘小玲立足于闵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中心实训室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完善物流人才数据库[7]。

从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还不具体,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物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衔接不够。本文正是在物联网与物流深入融合之际,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背景而提出。

3物流行业中物联网应用概述

31物联网技术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物流已处于理念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三大技术核心: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应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

(1)感知技术。目前在物流行业中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用于仓库管理,运输调度管理,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如表1所示。

32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会给物流行业带来质的飞越,未来其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和发展呈以下趋势:

(1)整合。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物流活动实现互联。一方面表现在实体的互联,亦即监控、跟踪、信息处理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业务上的互联,整条供应链系统的融合,打破传统工艺、流程界限,让物流更具柔性。

(2)共享。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追溯信息是物联网技术的首要功能,而将这项功能得以开放,普及终端,共享物流信息,会给物流注入新的活力。

(3)集成。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还比较单一,物流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体现出高效的运作,技术集成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4)创新。技术的魅力在于更新,物联网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并应用到更多的物流活动中,逐步使物流活动智能化。

33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给物流企业管理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因其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物流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运作,加之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其主要问题有:

(1)标准化。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影响了保险业的进入,以至于物流法典一度夭折,标准化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是新兴行业,尤其是应用在物流管理中,按照各自为政而各行其是,网络与信息甚至技术都不会兼容,并不能发挥出物联网所应有的功能。

(2)成本。物联网的投入,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人员培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一般的物流企业而言开支过大,尤其是川东北地区信息化作业起步较晚的中小企业。目前在产品价值高和企业利润大的领域物联网被广泛采用。

(3)安全。物流管理重在成本控制,而集约化管理思想体现了其管理精髓,各种公路物流港、园区以及基地应运而生。信息共享的确会促进企业间高效地运作,但是物联网具有的互通互联,使企业的信息安全遭受威胁。

4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虽然物联网技术在川东北物流企业中应用较少,但是新技术象征着生产力,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东西部物流业务的融合,物联网技术活跃在川东北物流市场指日可待。物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技术体系标准,产业的融合跨越了学科,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强调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应该肩负起振兴现代物流的使命。

5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以“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为宗旨,但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仍存在多种问题:

(1)实践形式化。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而实训室的局限只能片面反映运作流程,其他知识面只有通过理论来衔接,所以高校教学偏重理论。同时短期的校企合作,使能力拓展沦为精工实习,甚至企业观摩,校企合作也失去了本质意义。

(2)考证白热化。一方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历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双师素质应该是具有相关领域企业一线工作经验,而不单单指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证书与运作相去甚远。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不能雷同于考证培训机构,证书仅仅是过程而非手段。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不等于其职业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3)产业边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当地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然而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学生一旦走出高校不能为该行业贡献价值,导致一批人才跨行业就业,进而加剧了“物流行业火但专业冷”的局面。

(4)专业单一化。诸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都仅仅停留在物流上,没有结合物流发展的新趋势。飞速发展的物联网可以将物流管理进一步优化,带给企业高效的利益。所以物流人才培养应该融入大环境,涉入新领域。

6新环境下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川东北物流发展现状,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应用的趋势,反思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环境下高职高专“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体”即以教师带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为主体,教师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参与学习。高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具体实践仍不够熟悉,并且企业的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充电,高职教师有必要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习。另外,教师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对企业的运作有更深的认识,其知识架构比学生全面,更能促进学生接受企业的能力培养。

其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教师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通过项目攻关也为自身的能力提高拓宽了空间,丰富了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全程参与。一方面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的学习,以教师学习带动学生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新知识高效、及时地扩散。其手段可以是理论教学、可以是校内实训,也可以是企业顶岗,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打破“教师看,学生干”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高职学生的培养着重于实践,但是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科研项目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两翼”是指在新环境下的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面不仅仅是物流领域,还涉及物联网领域,而且两者的培养权重持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而在发展初期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填补市场的不足。任何行业的人才都不是接受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尤其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支撑,物流人才所攻的就是物流和物联网两大领域。

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德国实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官产学合作”、韩国的校企合同“订单”、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8]。对其分析,可以找出其共同点:职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两翼”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优势如图2所示。

“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杜绝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一体”防止实践形式化,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一体”为企业持续改善,让高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相吻合,防止产业边缘化。“两翼”是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两个领域都应该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新时期的物流人才。这样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技能,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才不会盲目考取职业证书,优化了高职院校教学,带动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7结论与展望

“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关系,而参与的方式又有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该模式下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师生一体化学习的外延,企业科研项目的开展等都是后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新模式的探讨开启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新篇章,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唯有深度校社企融合,不断适应川东北经济发展所需,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宇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建设思考[J].科技信息,2010(36):251-253

[2]杨海英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谈慧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3(7):259-261

[4]陆晓东基于物联网的五年制高职IT类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优化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0(8):13-15

[5]陈建松,朱志祥物联网背景下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2(5):30-32

[6]付玮琼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9):167-186

[7]刘小玲物联网背景下闽台物流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4):97-99

[8]王蕾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众科技,2010(11):195-196

上一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 下一篇:灰色灾变模型在乌鲁木齐市商品房空置率预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