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金顶 第11期

时间:2022-08-16 08:20:23

明代文学家谭元春说:“善游岳者先望,善望岳者,逐步所移而望之。”古往今来,精于游道的人,每到名山入岳,无不通过遥瞻仰望来欣赏名山峰峦的雄奇。

郦道元的《水经注》说:西岳华山“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取名“华山”。清代学者魏源远望五岳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如飞。”所谓“华山如花”、“恒山如行”之类的描述,都是人们仰望名山,想象其山形的特征,取其近似的形象,给予的恰当比喻。

武当山,古称大岳、玄岳。明代有本书叫《六岳登临志》,玄岳武当山与五岳齐名,并列书中。若以明代皇帝的意见为准,玄岳自然是要超过五岳的。单是在绝顶处建金殿一事,五岳也难望其项背。因此,明清文人称武当山是“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若论山体的雄伟高大,奇峭挺拔,武当山与五岳相比各有千秋。其高度虽逊于北岳、西岳,但却比东岳、中岳、南岳高出数百米。与五岳不同的是,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在远处并不能看得很清楚,周围八百里的武当群山,连峰接岫,积岭重岗,遮住了人们仰望的视线。元代诗人刘因的《武当野老歌》首句:“南阳武当天下稀,峰峦巧避山自迷。”说的就是武当山山重水复,峰峦障蔽的特征。

当然,武当主峰既有“一柱擎天”之称,高达1612米,游山者只要留心,总会找到一些仰望天柱峰金顶的最佳观景点。明代文人杨鹤是个有心人。他在《参话》中说:参山(即武当山)“其内隐隐紫翠千重,外以屏风九叠障之,天晴日霁;眉目分明,远峰峨峨,秀可揽结。惟是层峦亏蔽,隐见不常,元气空蒙,常如混沌,游人人山,至有不得见其面者。譬之绝代佳人,倾城一顾,百媚横生,然自非流波将澜,欲一启其嫣然笑齿,杳不可得。”他在游武当的途中,多次驻足仰望金顶:到遇真宫前,“天柱、香炉、蜡烛诸峰,正值九龙山缺处,如月圆当户,隐其半规;登上回龙观南望,天柱、蜡烛等峰“天半堆蓝襞翠,翠色横空”;至太子坡望天柱等峰“如一片青芙蓉,涌出绿波,瓣萼可数”;在五龙宫榔梅台前望天柱,“端丽秀削,绿峭摩天,真奇绝矣”;自仙侣岩至滴水岩,“步步可望天柱,松杉茂密,石路阴森”。杨鹤说的这几处仰望金顶的最佳观景点,现代游人只要肯舍充汽车,多走几步路,还是能到达的。但有的景观的出现让人猝不及防,偶然撞上一回可以,重现却难。

记得是1979年春天,我在遇真宫均县二中读 书。一日晚饭后,散步到遇真宫山门外,其时正当夕阳 西下,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散落在群山之间,我的目光 从水磨河峡谷抬起,顺着山势找到天柱峰。突然,一片金光在天柱峰顶上闪耀,我仿佛看到金殿屋顶的轮廓,金殿的光芒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那样崇高、明亮、神圣。在那一瞬间,我像傻子似的定在那里,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是震惊,是诧异,还是感动,我说不清楚,我只觉得喉咙发紧,眼泪一下子涌上了眼眶…...。

此后,我又多次回到遇真宫,又多次在宫门驻足仰望,但再也没有见到那日的景象。有时我甚至怀疑那金光是一个幻觉。而且,我总在想,为什么皇帝要把金殿放在天柱峰顶呢?为什么古人要用那么多黄金装饰金殿呢?

一次翻阅英国学者贡布里希的文选《艺术与人文科学》,他谈到“作为象征的金子”,“显然,对光明的热爱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性,我们对灿烂光辉的喜爱也同样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性。因此,爱光明这种原始反应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象征,便不足为奇了。金子只不过因为它是闪光的、像太阳一样的金属,永不老化,永不褪色……引起一种宗教上的恍惚”。“在宗教艺术中几乎普遍使用贵重的闪光的东西作为神性的隐喻”。

金殿座落在高高的天柱峰顶,它是道教最美的艺术品。金光闪耀的殿体象征着光明,它能使信仰者的心灵从物质世界上升到精神世界,由俗念升华出崇拜之情。金顶的“高”本身也是一种隐喻,空间隐喻,象征崇高的,有较高价值的。金顶的美是一种超凡人圣的大美、至美;仰望金顶,能唤起人们的崇高感、敬仰感和神圣感。

这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因为,我们还会无数次地仰望金顶。

上一篇:道教“施食”道场中的供品的宗教涵义 下一篇:武林轶事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