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现实教育意义

时间:2022-08-16 08:12:28

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现实教育意义

摘 要:《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差一点受蒙蔽并由此讽谏齐威王一事,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关键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虚心;正确的方法;提高警惕性

一、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差一点受蒙蔽并由此讽谏齐威王一事,给人以深刻的教育。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谦受益,满招损”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二、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规劝他人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

有句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良药一定要苦口么?苦口的药总让人难以下咽,再好的药也只是一堆废药,良不良已不是重点。这正像规劝他人一样,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良药”“甜口”更利于病。

邹忌讽谏齐威王,忠言顺耳更益于国家发展。邹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的切身经历与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作对比,十分委婉的告诉齐王他受蒙蔽之严重,广开言路的重要,于是乎齐王纳谏,齐王的过失愈来愈少,国家当然越来越兴旺,致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类比劝谏齐王的“药方”一定不是“苦药”,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的“药材”,也一定是良药,药不苦口,齐王当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药,一定会有好的药效,那么会有“四国皆朝于齐”的结果,亦是必然。

由此可见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我们要学会规劝他人的正确方法。

三、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提高警惕性

我们从原文不难看出,邹忌三次提到“私”者、“畏”者、“求”者这三种人,认为让自己差一点受蒙蔽的是这三种人,让“王之蔽甚矣……”的也是这三种人,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字重复。笔者认为,邹忌或者说是《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一个不完全归纳法,把矛头直指“私”者、“畏”者、“求”者这三种人,认为让人受蔽的常常就是这三种人,要想不受蒙蔽,必须在这三种人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他们在自己面前的言行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邹忌的分析是合乎生活实际的。我们细想一想,哪些人最容易蒙蔽人?哪些人最有资格蒙蔽人?生活实际告诉我们,就是这三种人,偏爱你的人常带着个人感彩,根本不可能看出你的缺点不足,或者是即使看出了,也不忍心指出你的缺点或不足,常常是甜言蜜语,与你保持高度一致。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一点。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也印证了这一点,“情人眼里出西施”,某些家长对子女护短等等都属于偏爱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的例证。害怕你的人,不敢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因为他与你之间有一定的等级界限,他因为自己的地位低下,因为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不敢讲实话,他们的表现常常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求你的人,他更不能指出你的缺点不足,这种人的表现常常是主动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战国策》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它旨在警示后人,让人受到教育,避免重走弯路,重蹈覆辙。《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一篇妙趣横生,同时又发人深思的佳作,如果我们对其分析仅仅停留在泛泛一般的不要受蒙蔽等等之类的议论上而不能切中要害,我们的理解就会肤浅,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意义的理解也就不够具体,不够深刻。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并高度地警惕私者、畏者、求者,从而免受蒙蔽才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能由此而受到振聋发聩的教育,尤其是教育学生日后能够记起这篇文章的警示作用,那么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就丰富多了,深刻多了。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在批评中我们才能找寻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只有接受了批评,才可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既然如此,就让批评住进心房,让自己也可以像齐王一样,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战胜于自己的“朝廷”。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工贸中专,甘肃 陇西 748100)

上一篇:论散打实战中步法变化的应用 下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民收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