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来职往》:策划亮点、隐患及其突围

时间:2022-08-16 07:42:19

《职来职往》:策划亮点、隐患及其突围

摘 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加剧。2010 年12 月,中国教育频道与江苏卫视联手打造了一档全新电视求职栏目――《职来职往》。其有一定的亮点,但也存在隐患。本文旨在对《职来职往》节目的策划进行分析,并指出该节目存在的隐患,探求《职来职往》突围之路。

关键词:《职来职往》;策划;隐患;突围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62-02

胡智锋在《电视节目策划》一书中指出:“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1]”。电视策划可分为节目策划、栏目策划、频道策划等层次。好的节目策划,首先要有从政治、市场、社会、文化等视角对电视媒体生存环境的宏观思考;还要有该节目在一定范畴如节目群中的定位思考,然后将这些思考渗透在节目内容、形式等具体环节的设计中。本文将以此为据来考察分析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以充分而理性地认识电视节目策划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职来职往》简介及推出背景

(一)《职来职往》简介

《职来职往》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和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一档全新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职来职往》中的基本规则是:一个求职者面对18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达人,经过三关考验定胜负:第一关――第一印象,包括求职者出场的自我介绍,一段VCR求职简历,以及部分嘉宾的提问;第二关――职场亮剑;第三关――职场诱惑。在整个过程中,达人若对求职者的表现满意,认为有资格进入自己所在企业或100家优秀企业,则亮灯,反之灭灯。在经过第二关以后,若还有9名及其以上的职场达人为求职者亮灯,那么求职者就可以挑选参与节目的100家优秀企业中的任意一家,获得进入自己选定企业两个月的试用机会,并可能直接入职;若1~8名职场达人为求职者亮灯,并能够为求职者提供相应岗位,那么求职者就只能从为其亮灯的企业中选择职位,双方达成协议,求职成功。若在“职场诱惑”环节,已经没有行业先锋为求职者亮灯,或者即使有亮灯的,但不能为求职者提供相应岗位,则宣告求职失败。

(二)《职来职往》推出背景

《职来职往》的热播有很多原因,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背景就是中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由于人才的供过于求,另一方面也是求职者就业能力弱化。《职来职往》节目组制片人马浚益表示:“有数据统计,2011年应届毕业生将达历史新高650万,就业压力也将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求职成为全社会集中关注的话题。而《职来职往》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上应运而生,将给予参与者一个新的寻求就业的平台,同时节目中职场老师和评审官们给出的建议也将对社会上各层次人的就业产生指导作用”。

二、《职来职往》策划分析

(一)节目受众定位:上班族和大学生

《职来职往》为周播节目,播出时间为晚21点左右。据尼尔森公司的数据,电视媒体的收视高峰集中在晚18:30~22:30时段,可谓黄金时段。节目的目标受众是一般上班族和大学生。节目既要吸引资深职场人士又要吸引准备踏入职场的新人。前者虽然可以而且已经成功处理过与他人的关系,但是还应该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而后者初入职场,对于公司里的各种无形规则毫不知情,不知道如何面对以及解决复杂的人际矛盾。而这些需求都可以在《职来职往》节目中找到答案。此外,节目还要吸引大学生。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求职是他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争取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与争取一个在著名企业中的中高级职位是不大相同的, 将要走出象牙塔的学生如一张白纸,最为实际的是学习该如何为自己争取到一份工作。从上班族和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使之成为基本受众,是《职来职往》策划的基础,这一基础体现了策划的宏观思考。

(二)节目类型、功能的超越性追求

电视节目的类型大致分为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相应的类型实施着相应的功能如实用功能、娱乐功能等。节目类型和功能交叉兼容,往往是电视策划的重要课题。《职来职往》对节目类型、功能的超越性追求是其节目策划的重要一笔。“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2]”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竞争性和指导性,使之兼容实用性与娱乐性,又不免会淡化娱乐色彩。《职来职往》将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娱乐体验等各种体验形式嫁接在一起,使之融为一体。如有一期节目中,一位北大女学生,应职场达人要求与他们中一位跳交谊舞,并同时介绍北大校园。女大学生毫不怯场,优美地跳起了舞并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说起了北大。她的学识渊博和多才多艺水融,俘获人心、吸引眼球。片头主持人点出的谚语“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而阅人无数又不如名师指路”,用场上18位职场先锋及职场专家“为你指点职场迷津”明确强调了节目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职来职往》对《非诚勿扰》模式的借鉴,1对18过关形式增加了节目的冲击性和悬念性,消解了求职的严肃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节目中不时会出现笑点,更加适合青年人的收视习惯。

(三)节目形式借势借鉴

《非诚勿扰》――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获得了不凡的收视率,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职来职往》也号称是打造职场版的《非诚勿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借助《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吸引观众。单单从节目形式来看,《职来职往》明显是借鉴了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操作模式。首先是一对多的亮灯、灭灯;其次是过关的形式,现场问答加短片介绍,再次是音乐设置、客观评论人的设置,《非诚勿扰》中有性格色彩分析师乐嘉,而《职来职往》中则设置了一位职场专家作为嘉宾(董一鸣、李强、潘力),现场给出求职者意见或评价。

借助《非诚勿扰》的影响力,《职来职往》让求职类节目得到新生。“剩男剩女”现象让相亲火爆,是因为抓住了现在观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话题性。“职来职往”的需要,同样具有话题性。让受众未在《非诚勿扰》过足的瘾转移到《职来职往》上,是《职来职往》借势借鉴的权宜之计。

三、《职来职往》的隐患及其突围

借势借鉴是《职来职往》的策略,同时也是其隐患。借势的根本目的应是造势。如果《职来职往》一直靠借势借鉴走下去极易导致审美疲劳。《职来职往》借用《非诚勿扰》的模式,而《非诚勿扰》是一档婚恋类节目,《职来职往》则是职场类节目,在借用《非诚勿扰》进行策划时,就涉及到超越性追求。既要超越娱乐性追求实用性,又要超越实用性追求娱乐性。超越的同时,将面临节目缺乏个性化的困境。

(一)突破藩篱 寻求出路

借势借鉴只是权宜之计,突破借势借鉴的藩篱造势,才是根本出路。造势的出路在于:

1.多元化――“异”。对《非诚勿扰》的借鉴不仅仅是在简单的形式层面,更是对电视精神文化的汲取。这些电视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思维方式、人生目标、伦理道德等,它们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心灵。比如《非诚勿扰》在婚恋的价值观取向上做得红火,那么《职来职往》就可以在职业精神的追求、求职价值观的多元性上下功夫。

2.亲民性――“情”。体现电视节目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情感类节目的大批涌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电视节目除单纯娱乐之外,也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所以在策划电视节目时,亲民性可以被嵌入职场真人秀节目中。恰如其分地掌握情感元素在节目中的分量,突出与亲情、友情、爱情密切相关又相辅相成的事业情,是《职来职往》获得亲民性的关键所在。

3.超前性――“预”。无论是模仿,抑或是创新,电视策划只有具有了超前性,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将主题、目标、策略、计划以及评估和反馈等要素的综合统一起来,根据有关信息,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一项电视策划活动的制作完成,必须预测未来行为的影响及其结果,必须对未来各种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必须对所策划的结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3]”。

(二)出破困境 走出个性

突破节目缺乏个性化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

1.结合市场走向,应时应景进行编排。就业市场的走向是收看求职节目的观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节目个性化突破的关键。节目编排是否结合市场走向,是决定电视节目竞争胜负的核心因素。“编播季”策略对于我国省级卫视,是一种十分有效果的节目编排方式,求职节目也可以参照此种方式进行节目主题编排。例如,针对近期的稀缺职业――“高级技工”、“高级口译”,可以把应聘高级技工的求职者和需要高级技工的企业集中起来,编排几期“高级技工”季。再如,在每年的招聘旺季三月份和七月份,节目组可以结合招聘市场的相关信息,编排“春风”季或者“秋风”季。

2.要在与媒体理念、媒体定位吻合,与节目群协调中突出个性。媒体理念就是一家媒体所要遵循的原则、立场。媒体定位是根据竞争者在媒介细分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受众对媒介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媒介与众不同的形象,确定媒介或媒介内容产品在受众心中的位置[4]。江苏台的理念和定位是“创造幸福,传播幸福”。《非诚勿扰》以两性情感为主题,将年轻男女们的两情相悦这一微观的幸福,导向拥有健康婚恋观的中观幸福。《非常了得》、《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等节目以“幸福”为主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诠释幸福,组成了一个节目群。《职来职往》要和这些节目呼应,突出个性。扣“幸福”的定位,诠释健康的择业观、工作观。中国人经常说“成家立业”,如果说《非诚勿扰》的爱情是“成家”,那么《职来职往》的求职则是“立业”。与节目群中其它节目相互呼应,向受众呈现事业范畴中的“幸福”观和幸福价值追求,是《职来职往》的个性所在。

综上所述,《职来职往》的内容策划有满足社会需求的宏观思考,形式策划目前以借势借鉴为主。要使《职来职往》长足发展,就要坚持宏观思考,突破借势借鉴的束缚,进一步明确节目定位,在加强与相关节目的呼应中突出个性。

参考文献:

[1] 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詹成大.电视媒体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 廖艳芳,刘剑飞.占领受众心智:媒介有效定位七法[J].新闻爱好者,2009(16).

上一篇:探究新媒体广告对白领阶层消费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从北青传媒自身分析其股价下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