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的思考

时间:2022-08-16 07:20:22

关于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的思考

【摘要】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表现之一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较低。为确保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这个实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它主要包括国家按劳分配制度在政策法规上的完善、企业对职工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对劳动者按劳分配权利的维护。

【关键词】按劳分配 机制 实现

一、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所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分配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对社会产品作了各种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每个人提供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但合理的分配制度尚需合理的实现机制作保障。我国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情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又日渐凸显。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而分配不公的基本表现之一就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较低。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报酬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机制已基本失灵,而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机制尚未建立。因而,要推进社会建设、遏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按劳分配实现机制。确保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使劳动者真正做到劳有所得、劳有所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二、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因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不同

要保证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关键是要切实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表现。这一分配制度的实现必须有相配套的实现机制,而这种实现机制与社会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按劳分配制度是通过国家下指令、发文件的方式实现的。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其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经营者,而且还是大小事务的管理者,这种“三合一”的地位决定其自身有充分的基础条件来实现按劳分配。然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按劳分配不可能通过国家下指令、发文件的方式来实现。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按劳分配呢?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他们有一套增加劳动者报酬的机制,亦是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这套机制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它包括允许劳动者游行、示威、罢工,通过工会与资方谈判,向资方施加压力。

三、努力构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劳分配实现机制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国家再也不可能通过下指令涨工资,使劳动者多劳多得,而又没有新的按劳分配实现机制来代替,所以,劳动者的收入很难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因为在工人新创造的(V+M)这部分财富要被分为劳动者工资、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三大部分,国家税收不能少,企业利润要多留,资本要多赚钱,就只能挤占劳动者工资,于是就出现了“利润侵蚀工资”的普遍现象。而且,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劳动者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之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供过于求,这也就造成有的劳动者工资10年、甚至20年都没有变化。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迥然不同,因而我国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按劳分配实现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一是国家对按劳分配制度在政策法规上的完善。国家要通过法律手段,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并逐步提高,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允许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举行游行、示威、罢工。二是企业对职工按劳分配制度的贯彻。企业要牢固树立劳动者是一切财富源泉的观念,要把自身的效益最大化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对劳动者享有的按劳分配权利的维护。劳动保障机构要加大国家对劳动者管理与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等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各级工会及企业工会组织要积极当好劳动者的代言人,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权利。

上一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再认识 下一篇:绩效导向预算中政府预算机构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