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英文社论写作特点探析

时间:2022-08-16 06:39:03

《华盛顿邮报》英文社论写作特点探析

本文选取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间《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的社论共计80篇,通过对样本进行从标题到结尾的阅读和分析,对邮报英文社论在选题、篇幅、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进行概括总结,希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对美国知名主流报刊原汁原味的英文社论大致的写作特色有所了解,从而为我国英文对外传播媒体进一步完善英文社论写作提供细节性的参考。

一、标题特点

1、时态

新闻报道的标题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以避免给人陈旧的感觉,增强报道的新鲜感、现实感和直接感。这被称为“新闻现在时态”(journalistic present tense)。 正因如此,邮报社论中提示新闻事件的标题也采用一般现在时。例如2011年8月25日的社论标题Mr. Biden stumbles in China, twice等。另有一些社论标题直接阐明了社论的观点,由于是一般性的态度表达,因此也用一般现在时。如2011年11月18日的社论标题A U.S.-Afghan partnership serves both nations’ interests等。还有一些社论标题表达了对某些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前景”或“趋势”的预计和展望,通常采用一般将来时或用现在进行时表将来。如2011年11月14日的社论标题California’s high-speed rail system is going nowhere fast等。

2、措辞

为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新闻报道的标题尽量使用字数较少、简单易懂的单词,并尽量省略冠词a/an/the、连词and、系动词to be等充当次要语言成分的虚词。1而社论作为意见的表达,其标题措辞首先考虑的不是节省空间,而是准确传达观点。因此邮报社论标题的字数通常依据表达观点的具体需求而有多有少,不会因为刻意追求简洁而省略语言成分或使用简短词。如2012年6月8日社论标题Reagan’s Westminster speech is still a reminder of the power of words,没有像新闻报道的标题那样去掉系动词is和冠词a、the,而是保留它们,使标题的语义更完整清晰。

邮报社论标题措辞的另一个特点是,惯用能鲜明表达观点态度的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在社论标题中使用它们,能帮读者迅速捕捉媒体的立场和意图。其中,由于形容词原本就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和特征好坏的词,最能清晰展现社论观点,故其使用也最为普遍。如2011年8月26日的社论标题A united(团结的), strong(有力的)Israel,2012年5月13日社论标题The tattered(破烂不堪的)safety net for the disabled等。只需阅读这些标题,读者就能对邮报看待这些事件现象的态度了然于心。

3、写作模式

邮报社论标题的写作模式总体可被归为两类:句式标题和短语标题。

(1)句式标题: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就是一个标题。句式标题又分为陈述句标题和疑问句标题。

陈述句标题以完整的陈述句形式,交代文章中心事件的同时,还道出了核心论点,是邮报使用频率最高的社论标题写作模式之一。如2011年11月17日的社论标题Europe’s opportunity to reassure markets is waning 和18日的社论标题A U.S.-Afghan partnership serves both nations’ interests等。

疑问句标题大多并非真的提问,其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问题,使读者带着疑问和好奇心饶有兴趣地读下去。此外,疑问式标题还给人一种征求意见、相互探讨的意味,有利于拉近读者和报刊的距离,尤其适合作为英语报刊言论版文章的标题。2如2011年8月28日的社论标题When will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ell GM?等。

(2)短语标题:比起陈述句标题的用较多单词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短语标题短小精悍,是文章关键内容或核心观点的提炼。短短几个单词往往能抓住文章精髓,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吸引读者读下去一探究竟。如2011年8月23日社论标题Overreach on oversight,虽只有三个单词,但其押头韵的方式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读者读过标题后,大致猜到这篇社论与某个部门在监督(oversight)问题上越权(overreach)行为有关。这个标题对文章内容的提示点到为止,没有给出更多细节。但就是这样“蜻蜓点水”般的提示,却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到底什么部门有越权行为?是怎样的越权行为?这样的越权行为会对哪些人产生何种影响?这些疑问会吸引读者为了解更多而继续阅读下去。

二、结构特点

1、《华盛顿邮报》社论常见的结构方式

(1)“马拉犁”结构

在英文社论写作中,有一种与消息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一样形式固定、简单易行的模式被广泛采用,这就是“马拉犁”结构。它结构将社论写作分为导语、主体和结论三个环节:导语部分表明主题,解释议题,界定问题;主体部分报道细节,提供“增值”的调查研究,提供不同观点;结论部分提出报刊见解,建议读者(或要求)有所作为。3社论作者只需按要求将相应材料填充进去,就可完成一篇普通社论的写作。邮报绝大部分社论所采用的正是这种写作结构。

(2)个性化的“你”结构

即全文以第二人称“你”(you)来写作。从阅读体验上讲,采用这种结构的社论会让读者感到这是他与社论作者间的“私人交谈”,且谈论的是与读者密切相关的事件。这种写作结构能拉近读者与报刊的距离,使读者感同身受,产生“与我有关”的感觉,从而把一个遥远、模糊的问题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处理4。邮报中采用这种结构的社论也占有一定比例。

(3)问题式结构

问题式写作结构与疑问句式标题的作用类似,即并非欲从读者处征集答案,而是通过提问来吸引注意、激发思考,让读者带着问题读下去。这种表面上向读者提问、征询意见的方式增强了参与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的有效手段。问题式结构一般在文章开头以疑问句形式向读者提出问题,之后再通过几个段落的分析解释,逐步给出报刊的答案和意见。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若提问方式恰当、问题切中要害,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下就能被调动起来。此外,它还能避免在文章开头就把大堆事实、见解和答案硬塞给读者5,而是通过提问这条纽带,与读者建立一对一的对话关系,然后逐渐展开说服。

2、常见的结尾方式

(1)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结尾

这种结尾通常是一句观点并不鲜明的话,其指向和含义都有些模糊,甚至有些欲言又止、欲说还休。但读者不难看出作者“话里有话”,经过一番回味和思考,最终能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这样的的结尾实际上是利用读者与作者间的默契,让读者深入思考,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观点、说服读者的目的。

邮报2011年11月14日的社论California’s high-speed rail system is going nowhere fast的结尾就是这样的例子。这篇社论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加州高铁存在的规划不合理、建成日期一拖再拖、耗资巨大等问题。邮报认为这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应叫停该项目。但它是美国刺激就业的措施之一,不太可能中止。于是社论结尾写到,If the president and governor won’t slam on the brakes, then Congress or the California legislature must find a way to prevent the spending. Somebody, please, stop this train.尤其最后一句,用的虽是“stop the train”(阻止列车),但读者明白作者实际想说的是“停止在加州兴建高铁系统”。同时,它以近乎绝望的语气,似乎是向上帝祈求“派个人来阻止这趟列车”,似乎又是向读者呼吁“大家来阻止加州兴建高铁”!强烈的态度表达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认真考虑甚至声援社论的提议。

(2)表达愿望的结尾

这种结尾体现的是报刊对新闻事件走向的期待,或是对相关人物、机构采取某个确定举措的敦促。它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标志,如采用“We hope…”、“We believe that…”等句型。如邮报2012年5月12日的社论Impaired enforcement通过列举事实,表明华盛顿市长格雷上任以来,始终未安装标准化的酒驾检测设备,给酒驾检测带来很多麻烦和失误。这篇社论结尾写到“We hope the city soon has th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procedures to match”,表达了邮报对相关部门的敦促,希望他们尽快启用良好的酒驾检测设备,纠正工作失误。

(3)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的结尾

报刊对不同事件或现象发表社论的目的各有不同。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社论通常要赞同某一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劝服读者认同己方所赞同或所提出的观点。但有些问题或现象并非“观点之争”,而是一些“进退两难”或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社论不仅需要劝服读者接纳某种观点,更需要解决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的结尾。如邮报2011年11月19日的社论A failure to deliver solutions to Postal Service’s problems,结尾句是There is an alternative ― a bill proposed by Rep. Darrell Issa (R-Calif.) that would create a supervisory body to oversee the Postal Service’s finances...又如2011年11月20日的社论The next FBI headquarters结尾句是A sensible course is to move the FBI to a campus-style site…“There is an alternative”和“A sensible course”都表明它们是在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4)发出警告的结尾

这种结尾将不采用某种做法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等严重后果呈现给读者,并经常采用以until开头的句子,表示“迟一天这样做,某种严重的后果就多延续一天”,以此表明采取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担忧的基调和严肃的警告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加强社论的说服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如邮报2011年8月22日的社论What African American biomedical scientists need结尾写道:Until they become vocal advocates for enabling minority researchers to fulfill their potential…the progress will be halting and limited. 这篇以非裔美国籍科学家申请奖学金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论在结尾指出,要改善非裔美国籍科学家的处境,必须发起一场多方力量联合主导的文化改革。为强调这一点,全文末句以until句式告诉读者,一天不这样做,美国科学界取得的进步就会十分缓慢和有限。

三、语言特点

1、夹叙夹议,时态灵活

社论是论说文的一种,它就事件或现象发表观点,这决定了它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华盛顿邮报》的英文社论亦是如此。“叙”的部分由于是过去发生或已经发生但对现在仍有影响的事件,多用一般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议”的部分由于是当前发表的一般性评论,多用一般现在时。此外,一些社论中还存在预测事件或现象未来走向、预估措施在未来发挥的效果、表达对未来的希望或表示表示尚未发生事件的句子,这些情况通常采用一般将来时。

以上提到的都是邮报英文社论中最常用的时态。实际上,其采用的时态并不限于这几种,而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不同时态。但无论采用哪几种时态,它们都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给读者分离零散甚至谬误之感。

2、逻辑严密,过渡自然

与其它形式的论说性文章相同,邮报社论也十分注重呈现完整的说理过程,尽可能使文章逻辑看起来严密合理。这是社论所应具备的基本特点,也是说服读者的重要保证。并且,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6,它的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7,而不是像重意合的语言(如汉语)那样,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 基于这两点原因,邮报社论中逻辑连接词(或词组)的使用非常普遍,使用要求也相当高。它们能使文章逻辑层次更清晰,说理过程更完整,过渡承接更自然。

2011年8月25日的社论Mr. Bernanke can’t do much to assuage就是这样的例子。

全首句先摆出美国经济惨状,然后由连词so引出因果关系――“因此不难理解,许多美国人都希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能采取措施挽救美国经济。”紧接着以after all引出人们抱有这种期盼的原因:去年此时,伯南克宣布了中央银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然后笔锋一转,but后面道出了作者的观点:大批货币流入市场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接下来第二三段分别以its first round和the second round为标志,介绍头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及各自的效果。第四段又在上两段论述的基础上用Given this history引出作者的推断:量化宽松政策效益递减,第三轮的作用将更加难以预料。从而论证了第一段提出的“大批货币流入市场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的论点。之后第五段又以The fact is that道出实情:市场上的货币并不紧缺。再次证明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不必要。

这些逻辑连接词或词组的使用使社论中的句子段落严丝合缝地连结在一起,说理层层深入,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关键之处过渡自然,全文读起来流畅自然、浑然一体,是英文社论纯正地道的重要法宝。

3、严肃郑重,大气理性

邮报社论全部采用非个人的笔调进行评论说理,表明邮报社论阐发观点时公正客观的取向。尤其是复数第一人称we或us出现频次较高,它们被称为“复数第一人称言论口吻”(the editorial “we”)8。社论中复数第一人称的使用,通常是为了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显示社论作者与读者间的融洽关系,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如2011年8月26日的社论A generous gift to D.C. food bank中写道:“Most of us take fresh food for granted, as we should.”这个we类似中文的“咱们”,同时包含了作者和读者,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使读者能站在作者角度上去理解社论的意图。但也有的we仅指邮报的社论编辑部(Editorial Board),以此向读者表明,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整个报社的意见。借助《华盛顿邮报》的声誉和公信力,其社论也显得更加有力且令人信服。如2011年8月25日的社论Earthquake shows gaps in disaster planning中写到:“WE THINK AREA residents deserve something of a pass for our bumbling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 Tuesday.”其中的we就是这样的例子。

另外,邮报社论中must、should等情态动词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情态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表示两者之间的某个度9,must、should等表示强烈肯定的情态动词的使用,表明社论义正词严地要求相关人物、机构采取某种做法,起到了加强社论语气的作用。例如2011年8月25日的社论Taxing the rich fairly can be done ― and would raise revenue中的“Congress should follow the precedent set by the 1986 reform.”又如2012年6月4日的社论Wind power中的“America must move with ambition toward clean energy ― but with minimum disruption to the economy and the federal budget.”这两处should和must的使用表明,《华盛顿邮报》强烈要求采取其建议的措施,语气坚决,社论显得十分肯定而有力。

参考文献

[1] [美]康拉德・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柳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薛中军.把握受众的接受取向――美国新闻评论特征初探[J].新闻爱好者,2004,(1).

[3] 杨雪燕.社论英语的文体研究[J].外国语,2001,(5).

[4] 张光明.英汉思维互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5] 张健.报刊英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中国翻译,2001,(7).

项目名称: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终期成果

上一篇:语言负向迁移现象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下一篇:The Paean of Old People’s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