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会对河北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8-16 06:24:23

2008北京奥运会对河北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河北省环抱北京,其大众体育发展,受奥运影响较深。以奥运为契机,解决好河北省现存的大众体育发展的问题,必将使我省的大众体育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北京奥运;河北;大众体育

竞技可以展现体育的魅力,然而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之争。正如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所说:“体育为大众”。民众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借奥运东风推动大众体育持续稳定发展发展,无疑是奥运会后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1.对大众体育概念的理解

所谓大众体育,亦称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它是以“人自身”完善发展为核心,旨在人人都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根本、标志、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以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为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练习为内容而展开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后,大众体育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醒得早,起得晚”,虽然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原因,我国大众体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大众体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北京奥运对我国大众体育的影响

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给大众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2.1大众体育参与意识的提升

现代大众体育的概念已不仅是娱乐休闲,还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需要,是一种健康、时尚和美丽,可以让整个民族和国家受益,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北京奥运让人们的热情和火焰燃烧得如此旺盛,其开幕式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春晚、赛事收视率居高不下。奥运的温度,就这样慢慢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健身意识和公共设施体育建设也水涨船高。

长久以来,不少人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锻炼;喜欢金牌,主动积极的体育意识却仍在睡觉。“被动性体育”、“惰性体育”已对国人的身体素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和威胁,如果不进行体育锻炼、不提升国民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加大对民众的体育投入,只能使这种亚健康状况雪上加霜。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借助北京奥运的东风,相信国民的主动体育意识一定会得到提升。

2.2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当今体育已由纯福利和纯消费的事业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新型产业,体育对社会经济的促进效能使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个全新的增长点。随着人们终身体育认识上的飞跃,体育消费市场及体育服务市场两个体育产业的下属子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益于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用体育产业带来的税收来支持体育事业。中国体育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在600-700亿左右,体育产业盈利多,国家相应的在体育事业上投资也就加大,而体育事业,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的发展都会带动体育产业的壮大,这其实是一种良性循环。

3.北京奥运对河北省大众体育的影响

在08北京奥运的大环境下,河北省的大众体育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存在的问题又在哪里呢?通过调查,我们有以下结论:资金投入是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目前河北省大众体育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且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平衡;大众体育锻炼场馆少,环境差,开放时间短,利用率不高;大众体育锻炼形式单一且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如果把奥运会作为自身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契机,河北省还需要做好几项相关工作。

3.1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舆论导向作用,使奥运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大众体育参与意识更加浓厚。

3.2转变政府一手办体育的传统观念,多方吸引社会投资,并相应放宽政策,对大众体育相关的投资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使大众体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身人群中的比重,发挥其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大众的体育参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小林,金育强,唐丽 和谐社会与当前大众体育难以承受之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之反思[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袁建,梁红 奥运人文精神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9)

[3]甘刚,陈宏星 小康社会大众体育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4)

[4]刘飞宁 论我国大众体育功能的充分发挥[J] 湖湘论坛,2008(1)

作者简介:

祁宁,女,讲师,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河北省保定市

王乐,男,讲师

孙玉龙,男,讲师,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注:本文为保定市科技局课题《大众体育与和谐社会的融合――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施河北省“小康体育”工程》研究成果;课题号:07ZR008

上一篇:吉林省高校健身俱乐部健美操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发展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