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原则及其法理基础分析

时间:2022-08-16 12:43:09

同工同酬原则及其法理基础分析

摘要:同工同酬是用人单位对于具备一定相同条件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该原则法理基础主要:按劳分配体制的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宪法基本权利、基本人权的要求、市场秩序保障及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关键词:同工同酬;法理基础;劳动合同法

2012年12月28日通过的新《劳动合同法》已经于7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改增加了许多新的法律规定,尤其是临时工享有与用人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这主要是体现在该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中,即:“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对于被派遣者的同工同酬权的保护,一方面可以保障具体劳动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增进对全体劳动者的其他权利之保障奠定基础。

一、同工同酬原则的基本分析

1、同工同酬之语境解读

起源于西方反歧视运动的同工同酬,经过中国版本的解读后,成为劳动法的基本要求,其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荀子的“至平”有吻合的方面,荀子阐述“至平”并非是无差别的极致公平,而是“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他认为至平社会中的社会分工应做到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取所值、各遂其生,并以此来视线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1]

2、同工同酬的性质检视

同工同酬作为法律规范而言,关于其性质存在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说,所谓法律原则,从静态意义上讲法律原则是法律中能够作为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来源与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从动态意义上讲法律原则是指导法律规则的创制以及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中作为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依据的准则。[2]而法律规则是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社会规范。[2](P136)虽然同工同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规则属性,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后果,而且含义不明确、欠缺操作性且主以宣示为主,因此有学者将其整体定位为法律原则而非规则。[3]该原则对于劳动者之权利保护、社会和谐之构建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实现存在一定困境,主要表现为同工同酬的界定和法律责任问题、用人单位的规避行为以及非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问题。[4]要解决这些困境,依赖于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全方位完善以及法制意识的提升,然其基础乃同工同酬之法理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

3、同工同酬之概念界定

所谓同工同酬,简单来说就是用人单位对于具备一定相同条件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而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权利是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相同的劳动且劳动业绩基本相同的劳动者,不论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差别,即不论是通过劳务派遣的员工还是用工单位有直接劳动关系的员工,都应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5]

所谓的同等条件即“同工”,是指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并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同工”的界定既要考虑工作内容和性质,还应当考虑工作质量,并且要依据横向分类层次和纵向分类层次。[6]而“同酬”一般主要报酬的要求,但是有人大委员在审议《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时建议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中“同工同酬的权利”修改为“同工同酬同待遇的权利”,因此现在诸多企业除了工资外还有很多福利,[7]因此同酬应做适度扩大解释,即除劳动报酬外,还应当包括劳动福利,[6]大致包括基本工资、加班费、企业和员工个人各自依法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费、奖金、各种津贴、补贴等。[8]

二、同工同酬原则的法理基础

1、同工同酬塑造企业形象、构建劳动市场秩序的基础保障

社会权的发展是基于对私法行为意思自治的限制,意思自治固然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但是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与多边性,弱势群体的内心真意往往被各种无形强势力量限制,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必然要考虑到自身形象的塑造,对于顾及劳动者基本权利的用人单位,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好评,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其利益、效率等各项工作指标的顺利实现,尤其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好形象之塑造,不仅影响到其法律评价的好坏、盈利的多少,更是影响到其发展、扩大甚至存续等重大方面。同时实行同工同酬,也是对于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构建,所谓社会秩序是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秩序,其影响到劳动者的权益的保障,合理、有序的秩序追求正是法理发展的基础之一,其对劳动者的权益之保护亦是有利的。在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中,对于其同工同酬权的保障是其他利益保障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劳动者权益保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合理、有序的秩序追求即构成同工同酬原则的法理基础。

2、同工同酬不仅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更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人权

在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中都对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进行明确保护,尤其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之一的同工同酬权,这是劳动者愿意继续发挥自身价值的动力所在,也是保障其生活或者生存的重要基础。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有对该原则的规定,即:“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各成员国保证最低限度给予所有工人公平的工资和同值工作同酬而没有任何歧视,特别是保证妇女享受不差于男子所享受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同工同酬。[9]保证公民的平等、财产、发展或者生存等利益,不仅是《宪法》及相关部门法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人权保护的基本内容。平等权、财产权、发展权或者生存权等人权理论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深入,同样影响到一个国家之路的构建,因此众多国家都构建了以人权保障为基石的之路,我国也不例外,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就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为其它部门法制定提供法律依据与基础。而现今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是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的,其细化的同工同酬不仅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也是人权保障的内涵之一。

3、同工同酬是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体制的表现

依当今社会制度与我国具体之国情而言,在市场经济产品分配中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工同酬原则的构建正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我国的《劳动法》第四十六条中就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但是由于利益驱动、执法不足或者监督缺位等众多因素的存在,虽然法律有明文规定,但是各用人单位还是罔顾法律法规之规定,而采取降低工资待遇、减低社会保障或者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受歧视等方式区别对待劳动者,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即理论同工同酬与实践之同工不同酬。社会分配制度影响到社会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影响到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甚至影响到社会之稳定、国家之安全,实行同工同酬,尤其是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的深入细化保护,正是基于按劳分配的体制要求。同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同工同酬正是通过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权益来达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同工同酬有利于完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是否能够视线同工同酬的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常常意味着是生活在贫困之下还是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10]劳动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只要具备劳动能力者都应该参与劳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积累社会财富。然而在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制发展阶段,社会几乎强调的是劳动的义务方面,因而产生诸多对于劳动的“合理”歧视,即性别歧视、报酬歧视等等,若是按照劳动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肤色、社会出身、等与工作价值毫无联系的个人特征决定报酬标准,将会加重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伤害社会上所有善良人的正常情感,[9]同时会加剧劳动关系的紧张度,对于基于劳动的社会发展也因此而受阻,因此强调同工同酬并保证实现,对于劳动关系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同工同酬权的保护,不仅是完善了劳动关系,更是为劳动者参与劳动提供法律保护之基础,从而构建和谐之社会。我们都知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价值选择,同工不同酬的歧视显然与其要求背道而驰,对于社会和谐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从社会和谐的构建之路来看,方法众多,但无非就两个方面:其一,增加社会平等、公平、自由等权利之保护;其二,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同工同酬的规定与细化,正是从这两个角度来验证和谐构建之路,即:从正能量增加的一面来看,同工同酬正是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基本权利,从而塑造用人单位形象,创建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从负能量减少的一面来看,负熵流理论的运用正是从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角度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消除或者减少,对于平等、公平、自由等正能量的追求起保障之作用,对于和谐社会之构建亦是有利的。

三、小结

同工同酬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工”强调的是工作性质、质量等,而“同酬”强调的是“同待遇”。同工同酬原则在新时代进行规范与细化,不仅仅是《劳动合同法》或《劳动法》的基本任务,更是涉及到宪法基本权利、人权的基本保障等各个方面,其对于市场经济秩序之保障、和谐社会之构建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可不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

[1]牟瑞平.荀子[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82。

[2]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M].法律出版社,2010:138。

[3]冯彦君.同工同酬原则的困惑与反思[J].法商研究,2011(2):63。

[4]姚仰生.《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同工同酬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8-39。

[5]朱思明.论劳务派遣中同工同酬权利救济的举证责任[J].法制与社会.2012,07(中):108-109。

[6]王全兴、杨浩楠.试论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兼评2012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1-69。

[7]王姝.委员建议劳务派遣“同工同酬同待遇”[N].新京报,2012-12-26(A07)。

[8]吴颖萍.关于同工同酬的若干思考,《2010年中国社会法年会论文集》2010年:355。

[9]胡玉浪.论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43-147。

[10]蔡定剑、张千帆.海外反就业其实制度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2。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44)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 下一篇:农村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