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资源,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时间:2022-08-16 12:06:23

巧用教材资源,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等重要,而语文学科在融合师生关系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该有效地加以利用。

[关键词] 情感共鸣 和谐乐章 精神融合

新的形势呼唤着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更加民主、更加平等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权力与尊严,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以来,我在这方面也做了多方探讨,觉得硬性的去改变师生关系,效果并不理想,而把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挖掘教材资源二者有机的整合起来,更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激感共鸣,密切师生关系

人是情感的动物,动人心者,莫乎于情,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此话虽老,但流传至今,自有其耐人寻味的道理。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能迅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亲近与疏远,从而决定打开或关闭情感之门。

在人们精神家园失落的今天,真情显得弥足珍贵,一个教师如果能和学生建立起情感的纽带,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拥有着与学生建立情感之桥的宝贵资源――教材。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大部分是从古至今具有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所不包,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人类多种多样、至真至美的情感。这些情感都是作者从心灵深处流淌迸发出的真情实感,是作者袒露的灵魂与个性。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这些宝贵的情感资源,以之来熏陶和感染学生,更需要教者也要有一个阳光的心灵,以高尚的师格感染学生,使之具有健康而阳光的情感,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我在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的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至爱亲情。尤其是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刻画,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从而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心灵得以净化。

事实上,文质兼美的篇章之中,无不洋溢着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同窗情,能流传后世的经典表达的情感是至纯至净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投入真情,必能引发教者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密切师生关系。

二、深掘教材资源,同奏和谐乐章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的失落,道德的缺失,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自私、狭隘、偏执、乖戾,甚至精神障碍,诸如此类的人格缺陷,屡见不鲜。在大环境下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偏安于一隅,受到影响再所难免。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如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通过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最终实现协调的师生关系。这种“成己”以“成人”的理念对于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类似于这种积极健康的,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观念,在我们初中语文教材许多篇章中都有体现。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教者就可以深入挖掘,引进《论语》中关于修身立德的章节,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受到熏陶感染,放弃一些狭隘自私的观念,逐步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人格转变,如果师生都具备了胸怀天下,从我做起的襟怀,相处起来定然和谐自然。

文以载道,经典篇章中有着许多优秀的美德,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就一定可以做到教学相长,最终师生一起达到“至善”的境界,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三、重视审美价值,达成精神融合

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和唯科学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审美规律与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对象,将原本富有生活情趣与诗意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灌输了知识的渠道,导致语文美学资源的浪费,语文教学诗意的流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丧失,最让人担心的是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追求的枯竭。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这本应充满灵性、充满激情、充满想象的课堂,却成了强买强卖的场所,让培养师生精神家园的绝佳处变成了情感的荒漠区,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知道,语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更具美的特质,语文的美无处不在,通过审美教学,学生可以学会抽象地思考,把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知道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抵制的。教育是一种和谐的生态,其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人格精神是平等和独立的,我们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关注其需要,重视其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是一个开放者看到另一个开放者的心灵。我们应以学生为重心,点拨激发其多姿多彩的感悟,从而达成师生精神在经典篇章中的高度融合。如诵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首先向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想象这首诗的美好,天上人的自由幸福,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表达诗人对幸福光明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学生就会受此想象的感染而进入诗作者创作的意境当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领会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而且在这种师生关系非常和谐的氛围之下,达到情随境生,境随情现得最佳效果,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也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巧用教材,以情攻情,会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但无论如何,教者首先要有博大而深沉的情怀,超越功利的境界,体会生命的本质,追寻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培育人,这才是和谐发展、标本兼治的良方。

参考文献:

[1]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扬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J].辽宁教育研究,2004,(2).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和情感教育 下一篇:语文项目招标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