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时间:2022-08-16 12:00:28

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病变患者的超声表现,按照疾病活动状态分为活动期组及非活动期组各15例,比较两组颈总动脉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再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管腔内径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结果(1)TA颈总动脉病变多为双侧、弥漫性(46/53),增厚的管壁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2)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P0.05)。(3)颈总动脉血流速度随狭窄程度增高而增高(P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

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181-04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的慢性系统性肉芽肿性炎症[1]。本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病变从动脉外膜开始向内膜发展,最终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威胁生命。多见于亚洲青年女性,尤以20~30岁为高发年龄[2]。发病部位以主动脉、颈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等多见,其中又以颈动脉最为高发(60%~90%)[1]。随着超声诊断仪器的分辨力及图像处理技术提高,超声可敏感检测到动脉管壁及管腔的结构异常及管壁水肿[2],分析血流信号及频谱特征,并能显示活动期动脉管壁新生血管,因此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超声可用于评估大动脉炎活动性[3]。本文对我院临床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30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声像图表现差异,探讨超声对TA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经我院确诊的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患者30例,其中男2例,女28例,年龄21~71岁,平均(39.10±13.40)岁。其中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15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颈痛、乏力、发热、无脉等。入选标准: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标准:根据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大动脉炎分类标准[4]。TA活动期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美国国立研究院标准[5]。颈总动脉(CCA)狭窄程度评估标准: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及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标准[6]。排除标准:排除脑卒中和患有其他动脉疾患的病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与TA组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匹配,作为对照组。

1.2方法:30例均采用Philips IU22或SIEMENS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查,选择频率为5~12MHz的线阵探头及1.0~5.0MHz的凸阵探头。先用二维超声观察CCA管壁厚度及结构,病变范围(局限或弥漫),动脉外膜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管腔是否双侧对称以及有无变细、狭窄或闭塞,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再观察血流信号及频谱特征。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中文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30例患者中,女性28例,占总例数的93.3%;男性2例,占6.7%。其中23例为双侧受累,7例为单侧受累,共计受累CCA53条。7例单侧受累者有5条为左侧,2条为右侧。

2.1受累CCA二维超声表现:53条CCA中,有49条为全程弥漫性增厚(图1A),4条为局灶性节段性增厚,其中1例病灶位于中段,其余3例病灶位于近段。病变处管壁增厚,外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图1B),内、中、外膜三层结构融合、分界不清,失去超声图像上典型的“高-低-高”三层回声特征。增厚的管壁回声均匀或不均匀,横断面上,回声均匀者表现为“通心粉”征(图1C),不均匀者表现为“靶环”征或“洋葱皮”征(图1D)。53条CCA管壁厚度为1.61~4.82mm,平均(2.72±0.71)mm。正常对照组管壁厚度为0.60~1.34mm,平均(0.81±0.15)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1A:纵断面管壁呈弥漫性增厚;1B:管壁外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1C:横断面上管壁呈“通心粉”征;1D:横断面上管壁呈“洋葱皮”征。

2.2TA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值比较:活动期15例(50.00%),非活动期15例(50.00%)。活动期组ESR及CRP值均高于非活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TA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CCA管壁厚度及管腔内径比较:根据管腔有无狭窄,对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受累血管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间管壁厚度与管腔内径。结果显示:(1)所有53条CCA中,活动期28条,其中无狭窄14条,有狭窄14条;非活动期23条,其中无狭窄17条,有狭窄8条。(2)活动期组总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P

2.4受累CCA不同狭窄程度的管腔内径与血流动力学比较:管腔闭塞者6条(11.32%),无狭窄者32条(60.38%),狭窄率50%~69%者6条(11.32%),狭窄率70%~99%者9条(16.98%)。除6条闭塞外,将剩余47条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管腔内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后者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显示,狭窄率

3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呈全球性分布,男女均可发病,年龄范围跨度大[7],以亚洲、非洲青年女性最多见,年发病率约0.015%,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8[8]。据文献报道,颈动脉受累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萎靡、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头痛头晕、颈痛等[9]。本次研究中搜集我院确诊TA患者30例,男女患者比例1:9,其中以20~40岁青年女性为主(16/30),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不适、厌食、体重下降、颈痛等,均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TA颈动脉受累多为双侧,本组病例中,双侧受累病例达76.7%,与文献报道一致。TA在二维超声上具有特征性表现:管壁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管壁典型的“两明夹一暗”结构消失,血管外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管腔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或局部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TA所致颈动脉瘤罕见),而重度狭窄或闭塞远端管径变细。纵断面上可见增厚管壁呈“通心粉”征(回声均匀者)、“洋葱皮征”或“靶环征”(回声不均匀者)。本组病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管壁明显增厚(P

TA按疾病活动性分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目前用于活动性评估的实验室指标主要是ESR和CRP。本组数据显示,活动期ESR及CRP值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提示对TA活动性判断具有辅助意义。

Park[3]以及秦良[10]等认为,TA活动期颈动脉管壁处于急性炎症状态,管壁水肿并明显增厚,急性炎症消退后,管壁厚度减小。故此管壁厚度可作为TA活动性判断指标。本次研究表明:CCA管壁厚度不仅与疾病活动性有关,也与管腔狭窄程度有关,有狭窄/闭塞者管壁厚度大于无狭窄者。另外,有狭窄/闭塞组CCA的活动期管壁厚度与非活动期组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狭窄或闭塞的颈动脉往往病变时间较久,存在动脉管壁纤维化、缩窄,导致管壁厚度缩小有关,今后尚需扩大病例数进一步分析。另外,管腔内径与管腔狭窄程度有关,内径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减小,然而与疾病活动性并无明显相关性。分析后者可能的原因是:TA病变以动脉外膜炎以及动脉周围炎为主,逐步出现内-中膜受累,故活动期的管壁增厚形式包括离心性增厚、双向性增厚以及向心性增厚,故此内径的变化与活动性的变化并不一致。

本组病例数据显示,与其他颈动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相似之处在于,TA颈动脉受累的PSV及EDV随狭窄率增高而增大,闭塞者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显示;这与国内王亚红[11]、姜薇等[12]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高分辨力、实时动态、安全性及可重复性高等特点,并对于判断疾病活动性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TA颈动脉受累的首选筛查及随访手段。

参考文献

[1]Fatma Alibaz-Oner, Haner Direskeneli. Update on Takayasu's arteritis[J]. Vasculitis,2015,44(5):259-265.

[2]Daiki Nakagomil, David Jayne. Outcome assessment in Takayasu arteritis[J]. Rheumatology,2015,35(10):262-274.

[3]Park SH, Chung JW, Lee JW, et al. Carotid artery involvement in Takayasu’s arteritis: evaluation of the activity by ultrasonography[J]. Ultrasound Med, 2001, 20(4):371-378.

[4]Hoffman GS. Takayasu arteritis: lessons from the America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experience[J]. Int J Cardiol,1996,54(8):99-102.

[5]Kerr GS, Hallahan CW, Giordano J, et al.Takayasu arteritis[J]. Ann Intern Med, 1994, 120(11): 919-929.

[6]Staikov IN, Arnold M, Mattle HP,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CST, CC, and NASCET grading methods and ultrasound for assessing carotid stenosis.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J]. Neurol,2000,247(9):681-686.

[7]Arnaud L, Haroche J, Duhaut P, et al.Pathogenesis of primary large vessel arteritis[J]. Rev Med Interne,2009,30(7):578-584.

[8]刘月,超声造影在多发性大动脉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2):310-313.

[9]Alibaz-Oner, Aydin SZ, Direskeneli H.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outcome of Takayasu's arteritis[J]. Clin Rheumatol,2013,32(5):541-546.

[10]秦良,郭文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动脉病变42例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4,11.

[11]王亚红,李建初,姜玉新,等.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受累的超声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论文,2013,4.

[12]姜薇,齐晓云,刘洁,等.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小儿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6):541-542.

(收稿日期:2016-2-17)

上一篇:如何加强社保管理工作服务人力资源的管理 下一篇:读绘本,让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