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绿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

时间:2022-08-16 11:32:29

探讨绿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绿色建筑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日后建筑领域发展的主流。但是,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模式既是项目本身成功的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进一步推广的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设管理;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 TS958.1+7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uYingyuan

HEBEIELECTRICPOWEPROJECTMANGEMENTCO.LTD Shijiazhuang, Hebei,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an increasingly large sha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green building for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een building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However, in green building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l as basi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itself, is also the key to further promote green building.

KEYWORDS:Green building;Building management;Recycling

绿色建筑在建筑节能和减排方面至关重要。绿色建筑是为了节省材料,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使资源和能源利用最大化。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体系,在绿色建筑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绿色建筑体系软件建设。那么,何为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建设打造绿色建筑并不只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多地注重过程控制,如没有绿色施工,绿色建筑将成为空谈。绿色建筑是集成人类和生态中的一个概念,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在未来必须高效的节约资源、绿化环境、确保人身安全,我们也要为建立安全、舒适的环境、节约资源而努力。

2.绿色施工的管理

2.1 材料回收后循环利用

材料回收后循环利用指改变建筑垃圾的性能,作为一种新材料在工程中使用。材料后循环利用有助于在许多方面提高生活水平。从经济角度来看,物资回收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垃圾占地,而且还可以减少废物的收集和处理的成本;从社会角度来看,材料的回收利用,减少浪费。物资回收可以节省能源和金钱,因此,它是完全适合未来世界经济的,到时资本和能源价格肯定昂贵,劳动力相对丰富。对于国家安全,物质循环型社会是不会轻易受原料影响而中断。然而更重要的是物资回收对能源进口的国家更感兴趣,因为这将降低能源消耗。建筑企业应在这方面增加研究和开发工作,如将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墙体材料或再生混凝土骨料,为绿色建筑施工创造条件。

2.2应用高性能的混凝土

目前,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表明水泥混凝土更加耐用,寿命更长,更有益于生态环境与生态混凝土工业的发展,为混凝土行业的开发出新思想、新理念。利用工业废料和农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也是建材产业消纳废渣的重要途径,前景极具广阔。墙体材料生产可大量消纳工业废渣和农业废弃物,替代天然资源,制造出环保型墙体材料。例如:使用煤矸石、粉煤灰、 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生产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和屋面材料、 保温材料;使用各种工业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利用蔗渣等植物纤维生产纤维板。建材行业在使用粉煤灰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方面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果。我国以每年3亿吨的速度增长,每年的工业废弃物堆放超过70亿吨,堆积仅被占领土地已达到6亿平方米,每年排放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如果这些工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可以产生近5兆美元环保、节能和保温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在中国建筑业6年~7年中可以满足67000平方米墙体材料需要,并具有广泛的节能效果。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综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建筑废物利用在建材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中国市区重建的规模日益增长,城市建筑垃圾也会增长,大部分的建筑垃圾的固体废物经处理后可以作为可再生资源。从理论上讲,当前的75%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如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替砂和骨料,用于生产砂浆、混凝土和其他建材产品,其中的钢筋可以挑选出回炉,实现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2.3 预拌砂浆的应用

在正常情况下,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因为不同的搅拌法和含水量的不同,其性能也不同。如果在砂子表面几乎无水的干燥状态下,搅拌的砂浆会产生数量较小的气泡,有明显的泌水浮出,甚至砂浆或混凝土容器底部产生分离和沉淀。水泥裹砂喷射混凝土在砂子中加上适量的水,使水泥颗粒粘结在砂子表面,形成低水灰比的净浆薄壳。水灰比在这种情况下,调整至约15%~35%左右,即使再加水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骨料表面上的水泥浆皮壳也不会剥离。目前我国实现了预拌砼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消除了原材料现场加工所带来的污染,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但预拌砂浆的推广建议借鉴上海、北京和其它地方的先进经验,逐步消除从原材料的加工所产生的污染,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4推广清水混凝土技术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属于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只是在表面涂一层或两层透明的保护剂。随着绿色建筑的客观需求,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返朴归真的自然思想的深入人心,我国清水混凝土工程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道路桥梁、厂房和机场,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由中建一局二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建设的联想研发基地,被建设部科技司列为“中国首座大面积清水混凝土建筑工程”,标志着我国清水混凝土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清水混凝土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我国,清水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还有待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另外,我国清水混凝土施工操作多依赖人工,施工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但是,随着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速,随着绿色建筑日渐受到重视,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清水混凝土在我国的应用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2.5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以创新的思路,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建立起推动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法制环境和相应的技术体系、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从政策层面调动大家对于绿色建筑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干绿色建筑,将在未来的博弈中逐步被淘汰。同时应建立配套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行政政策等方面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扶持。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而员工的激情又是通过激励产生的,实施激励办法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对绿色施工落实好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特别是施工单位,要在评选优质工程和以后的工程招投标中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出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绿色施工贯彻落实不好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并予以处罚,以不良记录等形式体现出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实施大胆的人才激励手段,才是企业保持旺盛活力的不竭之源。

3 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建设和管理,探索其根本原因,是找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绿色建筑”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建筑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加以管理即可有效进行控制,使绿色建筑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03-01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北京

[3]陈月荣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1-0124-02

发稿日期:2013年8月30日

作者简介:吴映元,男,1984年,本科,助理工程师,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主要从事电力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工作,研究监理标准化管理改进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上一篇:浅议公路桥梁粘贴钢板加固技术 下一篇:建筑工程常见质量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