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氰色变何时了,无氰电镀如何行

时间:2022-08-16 09:17:31

0.02毫克的用量,便足以让一个成人致死!22瓶这样的剧毒化学品,竟藏匿于市中心广场写字楼内!近日,《南方日报》对江门一写字楼查获氰化金钾进行了报道。

氰化金钾是何物质?为何人们谈氰色变?多年前就要淘汰的含氰电镀工艺,缘何死而不僵?作为替代的无氰电镀又将怎样大行其道?

祸起:危机四伏的含氰电镀

氰化金钾,又称“金盐”,溶于水,微溶于醇,不溶于醚,易受潮,是电镀金的主盐。因为能产生很好的络合效果,对金属电镀有主要作用,所以氰化金钾在电镀工艺中被普遍使用。

然而,氰化金钾又是一种剧毒物质,成人致死量为0.02毫克。在2012年版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氰化金钾赫然列第八位。因为剧毒性,含氰电镀工艺中氰化物的使用,给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近年来,因为氰化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据报载,2005年中山一家新投产的电镀厂将含氰电镀废水排入厕所,导致一位正在如厕的工人因氰化物中毒致死。2007年10月,龙岗坂田亚洲工业园一家电镀工厂非法倾倒残余氰化物引发一起氰化物泄露事件,在该事件中,一对从安徽来深打工的新婚夫妇不幸双双中毒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电镀氰化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案例,以媒体报导为准的就已导致近十人死亡。

政策:将含氰电镀淘汰纳入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

为严格限制含氰电镀工艺中氰化物的使用,早在 2002年,国家发改委就曾发文,要求电镀工业在一年之内全面实现无氰化,但考虑到电镀工业的实际情况,又于次年发文宣布暂缓实施这一进程。

近年来,由于重金属的严重污染,含氰电镀工艺淘汰再次被提上议程。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规定“含氰电镀工艺(电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暂缓淘汰)和含氰沉锌工艺”属于淘汰工艺。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第21号令,对上述规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条文规定,氰化金钾电镀及氰化亚金钾镀金工艺将于2014年淘汰,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暂缓淘汰。

新规定将于今年5月1日起执行,届时除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 打底工艺暂缓淘汰外,氰化金钾电镀金及氰化亚金钾镀金要在明年底前全部淘汰。新规定说明,原暂缓“淘汰”的氰化电镀工艺,国家不会任其持续存在,而是根据无氰电镀技术的进步,成熟一项无氰电镀工艺,淘汰一项有氰的镀种。

作为电镀产业大省,广东十分重视含氰电镀工艺淘汰工作,将其列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电镀、制革、印染等5类重污染行业基地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并且规定只有经广东省环保厅环评审批同意方可建设。

去年,广东省环保厅又要求珠三角区域电镀企业产生并外排的生产废水(包括电镀基地集中外排的废水),从2012年起执行《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其中总氰化物(以CN计)的浓度,由0.5 mg/L调整为0.2mg/L。

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相关规定,广东还将对未完成含氰电镀工艺淘汰工作任务的地区政府,在年度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考核工作中相应扣分。

路径: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大政策支持

“镀液稳定、容易维护、电镀电流效率高、分散能力及覆盖能力强,分散能力达63%,电沉积速度达0.2um/min,优于替代镀种。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汽车铝轮毂电镀应用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广东省环保厅主持,对广东省内自主研发的无氰电镀工艺――SF-8639无氰高密度铜和SF-638无氰碱铜,进行现场科技成果鉴定之后得出的结论。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工艺已经在汽车轮毂电镀行业得到检验,且取得较好效果,经过不断改良,技术日臻成熟,完全能满足生产需要。

事实上,发展无氰电镀工艺是国家支持且一直在不断推动的一项工作。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第一批)》,在减量化技术、工艺及设备中,提出了替代氰化电镀的高密度铜电镀技术和丙尔金清洁镀金技术。

然而,与其他替代无氰电镀工艺一样,SF-8639 无氰高密度铜和SF-638无氰碱铜等无氰电镀工艺,在推广使用中,也遇到很多困难。

不仅如此,“除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暂缓淘汰外,氰化金钾电镀金及氰化亚金钾镀金要在明年底前全部淘汰,其他含有毒有害氰化物电镀工艺将根据无氰电镀技术的进步逐步淘汰”的新规定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尴尬。

对此,一位环保执法人员告诉笔者,目前对电镀厂执法主要还是检查他们排放的废水是否超标。这样一来,一些电镀厂特别是小的电镀厂就会钻“政策”空子,一些本没有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的工厂也会狡辩说有这个工艺而堂而皇之地使用氰化物,这给执法带来一定困难。实地采访中,一些电镀企业更是直言,“大家都在用,少了我这点污染算啥,改不改变都不影响。”

面对备受关注的重金属污染,面对长期以来电镀“有氰”与“无氰”之争,专家指出,无氰电镀虽然比有氰电镀成本会略高些,但却有利于环保,政府应当予大力支持和推广。同时,氰化物毕竟是一种剧,不管是合规或不合规的使用,都会给使用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公共安全隐患。与其为省这么一点点成本而背负这么大的环保与公共安全风险,倒不如政府与企业共同担责,尽快除氰。

为此,首先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为企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加快电镀企业入园,加强大企业在线监管;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一些小电镀企业的监管,确保生产废水达标排放。对一些无证无牌电镀小作坊,则要坚决取缔。

其次,国家可以补贴鼓励部分替代无氰电镀工艺使用。“就像购买节能家电补贴一样,在推广使用无氰电镀工艺阶段,政府要给以一定的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等。”

三是坚持“成熟一项,代替一项”的原则。“电镀行业‘弃氰’是趋势,必须主动作为,应加快这一进程。而且,广东是电镀产业大省,要保障产业健康长远发展,更须先行一步,提高标准。”

上一篇:消除心理落差,重燃学习热情 下一篇:浅议记账机构的执业风险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