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命”生态摄影可以很给力

时间:2022-08-16 08:48:36

融入“生命”生态摄影可以很给力

摄影/紫云、恒伟、朱皓宇

生态摄影是近年来中国摄影艺术中新兴的一个主题创作形态,生态摄影人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出大量形形的生态摄影作品。通过这些生态摄影作品,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观看到人类所处的各种环境,表达对生态保护、建设、改善或者破坏的观念。这些作品不仅让人类了解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同样让人类了解了自己的愚昧、贪婪和破坏性。

在我们看到的生态摄影作品中,有的摄影人通过作品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有的摄影人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同时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我们应明确这样一种理念,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并不是要否定美,而是通过“审丑”角度展示这种不和谐的冲突,从反面衬托出生态美之和谐的可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我们在探讨生态摄影的时候,不能排斥唯美摄影,也不能简单地把唯美摄影看成低层次的事儿,而是呼吁大家在追求美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反映生态现状。

只要我们在地球上活动,就必然要涉及到人、自然、环境、生物链等等,就不得不考虑我们对地球所负的“责任”。每一个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平等,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在创作生态摄影作品的时候,多一些关于生命的思考。我们相信,融入了“生命”,生态摄影一定可以很给力!

责任,隐藏在作品背后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

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

这是曾经轰动一时、好评如潮的电影《可可西里》,尽管时隔多年,但是每次看过之后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认为这部电影真实如纪录片,真实得让人敬重,真实得发人深省。

影片呈现了生存的残酷。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碧蓝纯净的天,广袤丰富的生态资源,格尔木、察尔汗盐湖、楚马尔河、昆仑山口、纳赤台不冻泉、胡杨林等充满独特韵味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那里残酷的生存环境。巡山队员刘栋被流沙吞噬的场景足以说明那儿自然环境的恶劣,他仅是在下车的一瞬间就陷入泥沙,从他开始的拼命挣扎,到后来全然放弃,再到临死前绝望地落下最后一滴泪,这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戏,相信能给每位观众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他连最后一缕头发也被埋没于泥沙之中时,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当死亡真正到来之后,待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观众才将心中憋闷已久的一口气长长地舒了出来,而随后,沉重感扑面而来。我们禁不住感叹:“原来,生命消失的一刹那最是惊心动魄!”

这是一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摄影作品也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尤其是生态摄影。我们无法否认,通过摄影图像来深入理解我们的世界,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力量和魅力。相信大多数摄影者走的路都是相似的。对大自然从开始的感动到发觉这种美正在消逝,再到考虑摄影人应该负起的责任,开始有意识记录一些让人痛心的并不“唯美”的人为破坏状态,继而思考这种对自然的破坏的社会经济背景,乃至文化渊源。

关于什么是生态摄影,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我们却可以从生态的概念入手来理解生态摄影所包含的内容。

什么是生态?简而言之,生态就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 人和生物、人和环境之间的种种关系的综合。生态摄影就是要反映这种关系。关于生命历程和生态过程的拍摄,也算是生态摄影。其中可以包含风光的唯美,但更重要的是摄影人的生态理念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无法不想到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奚志农。多年来,奚志农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

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获得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是首位在这两项比赛中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这些优秀作品也为他赢得了《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乃至 “地球奖”“保护母亲河奖”等大量荣誉。

中国生态摄影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责任感,很投人地把生态摄影作为了一个事业,去过我们没有去过甚至是无法到达的地方,把看到的景观拍摄下来, 再以摄影作品的方式传递给公众,让人们见识了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做着力所能及却又不可小觑的实际行动。

行动,践行在拍摄之时

生态摄影给了你观察世界、了解风土人情的第三只眼睛。有了它,你会发现你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世界,你的视野会因生态摄影的角度而更加开阔,你的情趣会因生态摄影的交流而不断升华。

这是中国最早的生态摄影网站之一――“涉猎世界生态摄影库()”站长陈建伟对广大生态摄影人说的话。陈建伟先生长期从事森林、荒漠、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从一名普通森林调查队员做起,几十年来跋山涉水,穿沙漠、进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打交道,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武汉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的主要创始人,还举办过个人摄影展,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在他撰写的《我的“生态摄影”观》一文中,对什么是生态摄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生态摄影人等问题做了很好的阐述,结合陈先生文中的观点,我们整理了一些对生态摄影人可供参考的建议,并希望正在玩生态摄影的你可以在实际行动中多多践行下面这些建议,从而拍出很给力的生态摄影作品。

这些建议,很给力!

生态摄影者首先要有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摄影者应该是一个尊重大自然、具备生态道德、讲究生态伦理的人,他愿意亲近野生动植物,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状况并把这一意识贯穿于日常行为和摄影工作中去。

作为一个摄影者,特别要反对某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比如,为了拍摄野生动物,有人用哄赶惊吓的手段;有的甚至用绳把鸟儿绑在树上;有的为了获得独特的片子,拍过以后就把景观破坏掉等等,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摄影天赋,也不具备作为生态摄影人的资格。

要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生态摄影的环境往往具有情况多变、条件恶劣、稍纵即逝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没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很难在多变的拍摄主体、光、影、角度面前有所作为。

除了用光、构图、色调等技术问题, 还要了解拍摄对象的一些基本知识。如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迁徙路线、习性以及它们面临的生存问题等等。一定要找这方面的专家请教, 查阅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 否则你可能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生态摄影师和生态专家合作是最重要的, 这样能得到基本生态知识的支持, 同时生态专家也能从图像中获得许多新的信息, 充实他们的研究, 甚至提供他们不曾了解的情况。所以这又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

要尊重和依靠原住民,不要简单把他们当作器材搬运工和引路向导, 而要和他们交朋友。传统知识、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生态科学的真知与智慧。比如, 为什么藏族的神山圣湖的保护管理比我们许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有成效,这不仅是生态学家的使命, 也同样是生态摄影人的使命。你思考很久都无法解决的生态问题可能他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 这种跟当地人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同时, 原住民也是生态摄影需要去表现和挖掘的内容。

生态摄影人必须准备吃苦、学会吃苦, 并且以苦为乐。生态摄影人在野外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可能仅次于战地摄影记者。如果没有执著的信念, 坚强的意志, 强健的体魄,是难以胜任的。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生态摄影是个各方面都要求很高的艺术,摄影者必须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一是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学会和大自然交流,并且要具有不怕艰辛、乐于吃苦的精神;二要消除对自然界的恐惧心理,掌握在自然界野外生存的一定知识和能力。

生存与毁灭,人与自然,这是过去、现在、未来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态摄影在生态危机和生态文化渐成兴盛的时代面前, 在后现代的读图时代、消费文化弥漫的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上一篇:鸟类摄影的曝光控制 下一篇:大美阿拉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