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畜牧业谚语浅析

时间:2022-08-16 06:44:13

黑龙江地区蒙古族畜牧业谚语浅析

摘 要:对蒙古族畜牧业生产谚语进行搜集、整理并且分类,通过对畜牧业谚语的逐类分析,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族的生产历史和民俗文化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畜牧业;谚语;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32-02

畜牧民族也称游牧民族,指全民族大部分人都从事畜牧生产的民族。蒙古族是黑龙江地区从事畜牧业的少数民族代表,他们主要依靠畜牧业提供的肉、毛皮、油脂、乳汁和骨头为生,故随牲口四处游牧[1]。黑龙江的地理环境对蒙古族畜牧业放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提,他们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嫩江西岸的广大山林、草原地区,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就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天然牧场,草原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史载他们的生活:“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戈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王沈:《魏书》)。他们世代沿袭并发展着祖辈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传统。

畜牧业谚语是生产谚语的一部分,从本质上来说是牧民们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并从中积累和创造的语言财富,它作为蒙古族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于在蒙古族生产的过程中,并通过祖辈们口口相传沿用至今。许多谚语都是植根于人民大众实践土壤中的经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些流传至今丰富的蒙古族畜牧业谚语是反映民族生产文化的明镜,是绽放在历史长河中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花。

一、游牧谚

“游而不定居人遭罪,定而不游牧牲畜遭罪,只有定居放牧,才能人畜两旺。”[2]

“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2]

蒙古族祖先早期过着游牧不定居、靠天养畜的生活,放牧人在草原没有固定的住所,畜群游牧到哪,他们就在哪扎起蒙古包。这种生活漂泊不定,畜群在长期游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于是放牧人意识到“定居放牧”对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不再“逐水草而居”。

正如恩格斯所说:“畜群的形成,在适于畜牧的地方导致了游牧生活。”蒙古族开始小规模的在草原上聚居,进行定居放牧生活。但为维护草场的生态平衡,便于牲畜的饲养管理和保护牧场以及饲草,游牧民族均适时地进行季节性迁徙,即依季节特征,合理地使用牧地。从靠天养畜到科学放牧,蒙古族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完善生产方式,在放牧时掌握好度,不急功近利,才是畜牧业民族长期生存之道。

二、关于放牧工具的谚语

“用料追牛才肥,用鞭打马才飞。”[2]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男女老少都擅长骑马涉猎。谚语中的“鞭”则是骑马时重要的辅助用具,用于驱使马匹按照人类的意愿完成各种动作,皮鞭打在马身上,马则会跑得飞快。民间使用的这种皮鞭,通常都是由牧民亲手制造而成,他们用牛或马的皮切割成细条,再用几股这样的细条编在一起,鞭梢儿的位置仅剩一条,手柄上有时还会刻上家族的名字。谚语中说道:“手不离鞭,走遍山川”,骑马放牧时离不开鞭子,使役干活时更离不开鞭子。

“旅行的人离不开拄棍,放牧的人离不开套鞭。”[2]

这则谚语中的“套鞭”就是我们常说的“套马杆”,是牧民用来套牲口的一种工具,它一头拴着用皮绳做的活套,另一头是长木杆牧民握在手中。套马杆的制作非常讲究,一般用湿牛粪捂过的白桦木制成,是牧民牧马必备工具。使用套马杆是畜牧民族的一种绝活,需要掌握熟练地技巧才能操作的得心应手,套索被抛出去,正好勾住马头,是为最佳。

“套马杆”如同蒙古族的“青稞酒”、“蒙古包”,都是草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就像赫哲族的“鱼叉”和“鱼皮衣”代表着渔猎民族文化一样,从生产工具的不同我们就能看出不同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

三、关于放牧经验的谚语

“毡包要立在阳处,西伯 ① 要安在高处。”[2]

谚语中的“毡包”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蒙古包”。毡包一定要搭建在向阳之处,这样有利于增加包内温度,居住舒适。“西伯”是蒙古语,指圈羊群的栅栏,放牧之后羊群需要回到栅栏以内的范围进行活动,栅栏立在高处,可以相对确保羊群的安全,以免在低处时受到狼群的袭击。

“放牧不近水,三天就后悔。” [2]

蒙古族有句谚语说道:“三日不吃还能放牧,一日不饮出不了门”,可见水对牲畜的重要性。放牧的地点很有讲究,牧民们在长期放牧中总结到,河边放牧牲畜可以边饮边食,一举两得,这样不仅放养出来的牛肥马壮,还提高了放牧效率,节省了放牧时间,凸显了放牧民族的地域特色。

“母羊一大片,公羊一条线,羔羊不离盆场转。”

观察和了解牧区不同物种的性格和生活喜好,是放牧的一大学问。这则谚语正体现了对不同种类的羊群分类的必要性。怀孕的母羊应散放,这样可以保证羊胎安全,以免互相拥挤掉羔。公羊性情刚烈,好乱跑跳,放牧时要使它排成一排顺序前进,以免放牧时秩序混乱,不好管理。羔羊体力差,体制娇弱,喜欢吃嫩草,适宜在地势平坦、草质良好、路程不远的地方放牧。

经验的积累使牧民们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有序放牧,人与牲畜的和谐共处成为茫茫草原上最美好的画面。

四、关于“马”的谚语

“滩上万畜,马为瑰宝。”

“南船北马。” [2]

“马和歌是蒙古族的两只翅膀。”

有关“马”的谚语在蒙古族畜牧业谚语里独具一格,形象的体现了蒙古族视马如宝的民族特色。游牧民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马被宠为牲畜之珍珠、畜中之王,在蒙古民族的心目中,“马比一切更受重视,没有马,草原经济就无法经营”[3]。对以畜牧业经济生产为主的游牧民族来说,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马不仅是生产上的得力助手,同时,也是牧民们朝夕相伴,亲密无比的生活伙伴。他们驯育马、熟悉马、依靠马,更由衷地热爱马。对马的深刻感情使他们对马的了解更加深刻入微。

蒙古族畜牧业谚语内容丰富,数量繁多,本文只是针对一小部分畜牧生产谚进行浅析,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民俗文化知识。像马克思说的那样――文学艺术都源于劳动。谚语作为源于底层民众劳动生产中的一门语言艺术,它浓缩着人们在点滴生产中认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经验,它所反映的生产方式、民族特色以及民俗内涵,都值得我们今后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覃光广,冯俐,陈朴.文化学辞典[K].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 郭崇林.中国谚语集成・黑龙江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7.

[3] 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M].刘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地域差异视野下的赫哲族渔猎文化考略 下一篇:对中国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