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时间:2022-08-16 05:19:50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摘要]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必须从“责任”“社会责任”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本文在必须理清责任、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54-01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读

《汉语大词典》把“责任”解释为:“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应做的事情;做不好分应做的事情而应该承担的过失。”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也研究责任的含义:伦理学认为,“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表现为他人或社会对个人的道德义务,其还对责任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舆论学认为,社会责任指“人履行道德义务的责任,特别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纵观以上各个学科从不同视角关于责任的研究可以看出,责任隶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个人主动的、自觉的承担某种社会义务,也可能是没能履行某种社会义务所要承担的一定后果。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内容

首先,大学生要对自我负责,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角,是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希望,当代大学生要关心自我的发展和成长,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有明确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做好充分准备。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是对他人、集体、国家负责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大学生要关爱他人,对父母和亲友主动承担责任。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关爱家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维护团结,主动减轻父母的负担等,是对家人承担应负之责。关心他人、信守承诺、相互尊重、乐于助人、真诚待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承担的社会基本责任。第三,大学生要对国家和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承担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担当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

“德才兼备”是我国自古以来衡量人才最重要的标准,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网络化是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依赖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充实进新的内涵。互联网使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的人们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前所未有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中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带来了多元价值的激荡,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虚拟世界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进行制约,也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陷入困境。因此,在这样高度开放和自由的时代背景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转型时代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今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活力的群体,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表现出同国家和民族并肩作战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此外,当今社会腐败、诚信缺失、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甚至是违法乱纪行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严重的影响。因此,规范引导和端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德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的大学生,会因责任感的驱使在社会实践和专业领域里自觉遵从各项纪律规定,在生活和工作中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持有热情关注的态度,对现实中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批判和改造欲望,这样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只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工作。为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春雨.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8(01).

[2]付彩虹.浅析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实践[J].学理论,2011(2).

[3]谭成才,杨浩博.民办高校影视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4]谭成才,刘秋菊.浅谈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2(9).

上一篇:转换视角,因“学”施教 下一篇:浅谈高年级十分钟写字教学的随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