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时间:2022-08-16 04:17:44

论我国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摘要: 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环境侵权越来越频繁。救济环境侵权损害的权利需要理清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我国理论界对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颇有争议,从我国关于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立法趋势、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以及环境法的发展来看,抛弃“行为的违法性”之一构成要件是大势所趋,同时对其他要件也要予以正确认识。

Abstract: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 brings about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o environment tort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Relief for environmental tort should clear the components of the environment infringement. In our theoretical circles, the argue about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tort is without reaching a decision. From the trend of the legislation on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tort, imputation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aw, abandoning the "the illegality of the behavior" is one of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ha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n the other elements.

关键词: 环境侵权;立法趋势;构成要件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trend of the legislation;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98-02

0 引言

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使环境介质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侵权案件越来越多。环境侵权的救济与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密不可分,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具体侵权行为所具备的要件。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国内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二要素说”,即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有两个构成要件:①环境损害的事实:②因果关系;第二种观点是“三要素说“,即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有三个构成要件:①污染环境的行为;②损害;③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争论的焦点为“行为的违法性”。本文中所指的“违法行为”是指排放废气物等超过国家标准。为了更好的救济公民的合法权利,就必须厘清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1 我国关于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立法趋势

我国对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法律规定较为模糊,而且随着我国立法进程的加快,对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法律规定也不断变革。从立法趋势上看,对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趋于“二要素”说。

1986年通过的《民法通则》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3]。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4]。从法律的文字解释方法来看,对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表述中并没有“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表述。

从法理角度来看,人类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权利不断发展,环境侵权的可能性也在随着合法权利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无救济,无权利”权利范围的扩大需要救济途径的增加以及救济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在环境法中,不把侵权行为的违法性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要从事了致人损害的行为并发生了危害结果,即使行为是合法的,也要承担民事责任[5]。

2 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两要素说”及其原因

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二要素”说无论是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法理支持还是环境侵权的规则原则来说,都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2.1 环境侵权特殊性的要求 环境侵权不同于其他侵权,环境侵权多数情况下与人身权联系密切,一旦发生,身体权、健康权等权利受到侵害;环境侵权范围广、难发现;环境侵权具有持久性、潜伏性和广泛性。流行病学上认为,环境侵权与流行病的关系具体为:一是环境污染的因素必须在发病前就发生作用;二是环境污染因素与发病频率成正比,即环境污染越严重,则发病频率越明显;三是环境污染因素对于发病原因的作用机制可以在生物学上得到合理的证明[6]。随着环境侵权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证实与环境侵权有关,及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排放废气物,也会给人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若等到疾病的原因被证实与排放标准范围内的排放行为有关的话,再谈权利的救济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再者,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隐蔽性以及非持续性。环境侵权造成损害结果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的,需要漫长的过程。环境侵权的损害结果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污染行为对人身权的损害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尚且未超过排放标准。同时造成环境侵权的行为带来的损害也具有不确定性,至今尚未明确一些排放物对人类的影响,更难明确在排放标准范围内行为的危害性。此外,界定环境侵权究竟给人带来多大程度的损害,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及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行为的违法性作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不利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的合法权利。

2.2 权利与义务对等性的要求 众所周知,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环境侵权属于私法领域,排污行为是经济增长的附加物,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上。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煤炭、矿藏等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经济发展意味着消耗其他人的资源,即享有与其他人相比使用更多资源的权利。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经济的增长消耗了部分人使用资源的权利,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就应该承担更多的义务。

根据公平原则,义务可分为一般性义务与附加义务,附加义务包括注意义务、诚实信用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同样负有一般性义务以及附加义务。而保证其他人不受排放物的污染就是企业的注意义务,即附加义务。如果企业不承担此义务,就会造成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注意义务要求排污即付费,不论排污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换言之,不论排污行为是否违法。行为的违法性作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意味着排污者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不承担任何义务,只享有发展的权利,使权利义务“失衡”,违反了法理的要求。

2.3 环境侵权“无过错”归责原则的要求 我国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上采取无过错原则,即只要造成损害结果,不论行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换言之,损害结果的出现视为过失或推定为过失。行为的违法性中,关于违法涵义的解释可形成“主观违法说”和“客观违法说”[7]。无论行为人主观违法还是客观违法,在一定程度上讲,即为过失或故意。相对于故意来讲,过失的免责范围要广,如果以违法性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污染者是可以免责的。污染者免责后,受害人的权利则得不到救济。无救济途径,则受害人的权利形同虚设。所以违法性不能作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

“无过错”原则基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而言,环境侵权行为是否违法都能对相对人造成损害或造成损害之虞,以行为的违法性作为要件缩小了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对受害人来说,权利无从救济。

3 对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重新认识

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和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与环境并重发展,有必要对这二条件进行重新认识。

3.1 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具有间接性和隐秘性。损害事实是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赖以发生的根据,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环境侵权的损害事实往往不是直接能察觉的,甚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都难以发现,损害事实隐秘,损害过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或财产。相对于环境侵权,一般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往往是该行为直接对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过程较为直接。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却要复杂的多,这一复杂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系列程序:污染源产生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污染物进入媒介,如空气、水、土壤等――进入受害人领域――造成损害[8]。

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损害事实的内涵应该扩大,对应的权利应予以立法完善。一般侵权行为往往造成人的人身、财产或是精神损害,环境侵权行为还侵害了人的环境权益或与环境有关的权益。这些权益的享有者不仅仅是自然人或法人,还包括国家、团体甚至是后代人等。如果放任环境侵权行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将剥夺后代人生存的权利。环境侵权的损害事实在侵害了当代人的权利的同时,还对后代人合法的权利造成损害。环境权是随着损害事实的特殊性而发展的权利,应该在立法中予以完善,弥补环境侵权损害事实对应的权利的局限性。

3.2 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在承担环境侵权责任时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因果关系的界定,目的是为司法审判实务中对因果关系的认定更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提供理论帮助。在坚持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二要素”说的基础上,应对因果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9]。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我国法律规定因果关系的举证是由被告进行的[10]。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二要素”说。适应法律和社会的发展。推定,是指由一事实的存在或真实推导出另一事实也是存在或真实的认定过程[1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因果关系推定”由被告承担不能举证责任以及抛弃行为的违法性对企业要求过于苛刻。

首先,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具有长期性、潜伏性、复杂性等特点,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且具有专业知识。单纯让被告承担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有失公平,被告并不一定具备证明能力,坚持因果关系推定就意味着被告只要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就要承担侵权责任,忽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

其次,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应统一。学界对此标准的认识主要有“盖然性”标准说和“可预见”标准说。因“盖然性”标准说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所以应采取“可预见”说。即在为一定行为时可预见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或对损害结果的可能局有预见性。污染者在为一定行为时,应负有对环境的注意义务,这种预见性也是注意义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邹雄.论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J].中国法学,2004(5):97―104.

[2]参见《民法通则》第124条.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

[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65条.

[5]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148页.

[6]刘康复.论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构成要件――兼玲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救济[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21―23.

[7]钱水苗,徐迪.论环境侵权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J].重庆环境科学,2003(6):55―58.

[8]乔世明.环境损害与法律责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版,第269页.

[9]杨立新.侵权法判例与学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10]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6条.

[11]罗玉珍,高委.民事证明制度与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上一篇: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N、Zn共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