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背后的故事与思考――德育工作随笔

时间:2022-08-16 03:48:10

一句话背后的故事与思考――德育工作随笔

故事一:“我对生活都很满意”

十二年的德育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认真倾听学生说话有多么重要。因为,哪怕是学生的一句话,背后都是一个柔嫩心灵的认知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更带给我们以思考。

“我对生活都很满意”,一男生紧皱眉头说,师追问:“你可以说出两点你满意的地方么?”男生无语,眉头依然紧皱。一个14岁的男孩说:“我对生活都很满意”,本就令人费解,紧皱的眉头也暗示出此话的可疑,不能具体说出满意的地方,再次证明“我对生活都很满意”的虚假与敷衍。他为什么皱着眉说自己对生活都很满意,又无法具体说出哪里满意呢?

带着疑惑,我与其父进行了长谈,其父泛泛地说,这样……那样……总之都很好。当我问起,孩子总是紧皱眉头的事,其父说没有在意,问到在家还有没有特殊的行为时,其父只说,男孩从不与家人一起吃饭,每当家人吃饭时就一个人端着碗,夹些菜蹲在一边,吃完了事。男孩言语行为的反差,在家行为的特殊,让我觉得男孩一定有不为人所知的心结。

我于午休时间走到男孩身边,他低着头,我轻抚他肩膀,他略抬头,并未用眼睛看我,眉头依然紧锁,我伸手抚平,他微震,没有躲开。待眉头舒展后,我说,不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么?好一会儿的沉默后,他点头,说嗯,为什么呢?又是沉默。

我联系男孩父亲,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瞩其晚上做些孩子喜欢吃的菜,等孩子放学一起吃。

下午放学,我站在班级门口,拉着男孩的手,嘱咐他路上注意安全,并说:“今晚和爸妈一起吃饭,明天告诉我你的感受,好么?”

第二天,男孩上学来,我问,一起吃饭了么,嗯,感觉呢,不好。

下午我到班级,看见只有男孩一个人在座位上,他抬头看我,眉头紧锁,我抬手,抚平,他落泪了,只是无语,我坐下来,我想等待,等待他主动让我走进他的内心,几次抽噎,“没有人管我”,伴随着又一轮的哭声,带着委屈和难过。我只是拉着他的手,这时候的言语教育是多余的,他最需要的是一个听众和毫无顾忌的发泄。

断断续续的言语中,我了解到,他觉得没有同学喜欢他,都讨厌他、孤立他;父母也整天忙,除了吃和给钱,没有关心过他。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很痛苦,就想把自己放在一个小空间里,最好谁都没有。

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单独找到班上几个阳光活泼的男孩,嘱咐他们帮助他顺利回到班集体中。随后我又联系了男孩的父亲,告知他孩子内心的想法,嘱其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思考一:家长都觉得自己很关心孩子,孩子有什么需要就说出来,家长能满足的都满足了。家长的这种想法没有错误,但他们所谓的关心,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吃的,穿的,甚至直接就是给钱,他们觉得已经足够了,孩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其实这远远不够,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的精神关注,包括倾听他的乐事难事、陪伴他看书看电视、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样的关注远比一顿丰盛的饭菜更能让孩感到幸福,因为关注背后的是来自于父母的深切关爱,是爱的流露。

另外,家长认为孩子有想法应该说出来,其实,家长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在这个年龄的时候,是什么都和家长交流的吗,似乎不是。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担心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家长的认同,所以往往不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加之家长的威严、责备,孩子就更三缄其口了。那么,面对孩子,家长就束手无策了么,也不是,家长要多观察孩子行为、言语的变化,根据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加以正确、合适的干预。

很多家长,当老师告知孩子发生状况时,还是茫然不知,原因就是缺少观察、关注,觉得孩子有吃有喝,每天上学放学,就长大了,其实,全然不是。看到发生的状况,有的家长诺诺几句,依然故我,有的家长则以忙、没有时间、不会、不懂等等为理由推说,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家长的作用很关键。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爱和关注,让爱的阳光一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出现问题的比例相对少些,“问题孩子背后一定会有一位问题家长”,也道出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故事二:“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我在家里是多余的”,当一个15岁的男孩哽咽的说出这句话,我一边皱眉,一边心酸。皱眉,是我不解究竟怎样的家庭环境让天真无忧的孩子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呢,心酸,是为这样小小年纪便背负如此沉重想法而感到酸楚。

孩子的父亲也在旁边,一脸的怒气。

我选择让孩子开口,“我要离开这个家,我不愿意呆在这个家里。”“那你说,这个家哪里让你不满意了?要是我,那我走,打工去;要是你继母那娘俩,我就把她们送走。”还未等我开口,父亲大怒质问。

我侧身摆摆手,示意父亲冷静,回身正要问孩子原因,孩子已是满脸泪水,只是无声。我拍拍孩子的手,孩子平静下来后刚要张口说话,父亲起身开门出去了。

“继母和她带来的妹妹总在我不在的时候说我不好,说没见过像我这样不好的小孩儿,父亲也觉得我不好,我甚至不如家里的狗,我爸每天无论回来多晚都会给狗喂食,摸摸它,对我问都不问,饭做好了,也没人叫我,就好像家里没有我一样。早上,我说给他们盛饭,他们都说不用,然后自己去盛饭,我觉得我在家里是多余的。”

又是一阵哭声。

我知道孩子明显感觉到了父亲和继母的冷漠,但我又不得不加以安慰,“爸爸忙于秋收,忽略你也许不是有意的。继母的做法,也许是你们缺少沟通,有些误会。相信老师,你爸是爱你的,你是家里的一员,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放心,你永远是爸爸心里的好儿子,他只是把希望全都放在你身上,所以对你要求严格一些。”

让孩子回班上课,走廊里看见了正在抽烟的孩子父亲,他抬起头,一脸的无措,“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顶嘴,事事针对继母,学习不用功,竟然想辍学不念了,气死我了。”父亲也是满肚子的牢骚和失望。

我转述了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父亲分析孩子言语行为的症结在于他的思想,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他也想摆脱这个想法,但父亲和继母的行为又每天在强化这种想法,使得他想摆脱又没有办法摆脱。于是,他矛盾,他痛苦,他无助,他用顶嘴、针对继母、不写作业、辍学来发泄,想找到矛盾的出口,但显然,这个出口并不正确。

孩子父亲意识到:自己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同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尊重孩子,多关注孩子。回去后,也会和孩子继母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我来到班级,孩子看见我马上在座位上站起来,并望向窗外。“爸爸走了,他说让你放学回家,他们等你吃饭”。

孩子的眼泪又流下来了。

但却并未提及辍学、多余的话题。

我说:“父亲是爱你的,理解他吧!”

孩子未做声,迟疑一会儿,说:“我考虑一下。”

思考二:父母离异后再组家庭,虽然表面上又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了,但那只是对于父母来说,家又完整了;但对孩子来说,家永远不会完整了,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如何将这种伤害降至最低。

亲父(母)亲如受继父(母)言语的影响,原本的关注没有了,还对孩子产生反感,甚至表现在言语行为上,孩子感受到后,顶撞、对抗随即产生,大人认为是无理取闹,不懂事,孩子觉得缺少关心、理解,痛苦情绪产生,甚至想逃离家庭。

离异家庭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呢?家长要帮助孩子融入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环境里找到正确的位置,也要帮孩子建立和新成员之间的融洽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孩子才能继而考虑自己的将来,才有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动力。

上一篇:科技小博士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 下一篇:河南省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