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8-16 02:20:34

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努力构建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新颖的化学教育教学策略,从日常的每一堂课起,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做起,进行教学创新。本文就是对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益探索。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教育;探索思考

我们教育正面临21世纪创造性事业的挑战。创新——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将知识作“溶剂”,将学生作“容器”,将教学作“漏斗”,搞“满堂灌”“题海战术”,这只能培养“学舌的鹦鹉”和“人云亦云”的人,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用创新的教学,给学生以创新的头脑,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的能力。

初中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重在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的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下面,就化学课的创新教学谈谈我们多年的思索和做法。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开始接触化学课抱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燃烧条件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生煤火和汽油着火时灭火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燃烧与熄灭,必须具备的条件。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发现: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两个条件。进一步论证,学生明确意识到上述条件缺少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正是灭火的两种方法。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问题,就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考和分析而解决了。

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对其个性发展具有新颖性,都与其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值得教师肯定与鼓励。

二、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三、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五、巧妙的设计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 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等待老师去点燃它;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等待老师去挖掘它;每个学生都是创新的天才,等待老师去培育他。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让我们告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创新教学的巨臂,托起明天的太阳。

上一篇:晒太阳的甲虫 下一篇:“爱国”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