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

时间:2022-08-16 12:02:02

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

今年暑假,我和老爸老妈去了河西走廊。

原以为这向西的路上,尽是戈壁荒滩和飞沙走石,甚至还一次次幻想自己如果是一名出使西域的汉唐使者,该如何去面对这个被从文明腹地抛向荒蛮中心的河西走廊。

然而,这只不过是我无数次想象中的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黄土并不贫瘠,戈壁也不荒凉,沙漠不再冷漠。在这条充满了西域记忆与汉唐遗风的古道上,我看到了丝路的兴盛与衰落,看到了袅袅紫色的妖娆、如诗如画的壮美,还有现代的文明和富饶。一路上绿洲接连不断,在人眼前一亮一亮地闪过,内心深处似春潮般在涌动。

兰州是河西走廊的第一站,这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一个重要关隘。以前总觉得陕北的黄土才是最壮观的,没想到黄土在这里竟孕育了一朵奇葩。在一座黄灿灿土丘的怀抱里,生长着一座现代化的梭状城市,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穿城而过,把恬静与希望、富足和安逸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尽管兰州如其他省会城市一样繁华,但还是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有种空空的感觉,但一踏上铜奔马的故乡——武威,这种感觉马上就消失了,陡然间增加了几分威武、英勇与豪迈。看那马踏飞燕,凌空腾起,透着一股不可一世的霸气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仿佛在诉说那段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雄浑历史。

“金张掖,银武威”,这是关于河西走廊的当地人的谚语。张掖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置身漫无边际的湿地公园,我好像又回到秀美的江南故乡。七彩的丹霞地貌就像仙女的彩衣散落一地,如果不是用了半个人间的颜料,一定染不成这样的颜色,也不会有这般的瑰丽和神奇。

酒泉源于一个英雄的传说,这里有霍去病将军与他十万铁骑的光荣与骄傲。站在嘉峪关城楼上,我不禁吟诵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未见到残阳如血,我却看到了日月同辉的壮观。在大漠边关的古老长城之外,这轮月亮好似另一个太阳,浮在湛蓝的天空中。这满眼开阔之景,怎让人不豁达明理?

从小就听《月牙泉》的歌,美术课上学画那翩翩起舞的飞天。敦煌是河西走廊的最后一站,这里是我心中最完美的戈壁。站在如梦如幻的莫高窟壁画前,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巨大的佛像下,菩萨和飞天将你层层包裹。伏在“沙漠之舟”的背上,双手扶定驼峰,极目远眺,我听到了古老的驼铃声,正从月牙泉上飘走,和着阵阵诵经声从莫高窟前掠过。

这就是我看到的河西走廊,仿佛一位粗犷英武的彪悍勇士,又好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多情少女。它敞开黄土的袍子,展现的是一条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历史血脉,是一副写满了刚毅和勇敢的坚强筋骨,是一身迸发着青春和魅力的健美体魄。

一路向西,我对着广袤的戈壁沙漠呓语;一路向西,我感受到了重启盛世雄风的豪迈信念。丝路上的梦想,至今还在高高飘扬,那是拓荒者的历史。大漠烈日下,热血已经升腾,我看到那威严盘曲升起的精神缓缓融入蓝天。

点 评:

这是一篇有文化内涵,思想与文采兼美的佳作。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曾经的兴盛与衰落,无不令人思绪万千;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满怀着虔诚和崇敬,热血升腾,雄心激荡,信念重燃,让我们重塑精神的天空。历史与文化契合,自我情感与时代精神同步,不由引发读者的反思与共鸣。文章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对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语义丰满,读来令人回味不已。其次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语势,极富张力和文采。

(指导老师:惠军明)

上一篇:向课文名篇学习运用表现手法 下一篇:2012中考失误作文升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