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课是好课

时间:2022-08-13 11:18:37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好课当求“活”。 一是学生活动的“活”。 二是生活的“活”。 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并不忘将广阔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才能激活思维,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活”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

关键词:语文 活 好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有人说应以是否创设了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氛围为标准,有人说应以提问是否具有思维含量为标准,还有人说应以是否落实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等三维目标为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好课应当求“活”。

一是学生活动的“活”。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是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师能否真正把阅读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并巧妙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是生活的“活”。学习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尤其与生活紧密联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的始终都有自我个性的情感体验加入其中。课堂上对文章的把握,对词句文段的理解,都应当是教师对学生助其解、促其语,帮助学生入其境、近其情、品其味之后的悟得,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产生共鸣共振的活动。

下面就举《端午日》一课课例加以具体说明。

课文《端午日》节选自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选文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端午节古老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全茶峒人同庆端午的空前盛况,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民俗,开拓视野,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及悠久文化的传承给现代人带来的无穷遐想。近日听了两位老师上《端午日》一课,两人上课的基本思路和对重难点的把握大体相同,他们的教学目标都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相关段落。

2.了解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探究传统节日的价值。

3.研读精彩的场面描写,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先请看甲老师的教学流程:

一、由古诗、儿歌导入新课: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节课我们随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湘西,领略这美丽而神秘土地上的端午风俗。

二、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课文中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2、茶峒人过端午有哪些风俗?

学生自读课文后,讨论完成上述问题。

三、品读,赏析课文。

1、 指名朗读“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

2、 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圈点勾画有关语句。

3、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点拨:

(1)精妙动词的使用,如:桨手 持 划 带头的 缠裹红布包头 拿 挥动 指挥 擂鼓打锣的 敲打 调理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4、 找出文章中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5、 学生齐读“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

四、当堂反馈

学习课文中场面描写的写法,描写人们追鸭子的热闹场面,100字左右。

这节课的设计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先以儿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随后带领学生品读,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最后以片段写作作结。整个教学流程顺畅自然,教师的评价点拨精炼简洁,尤其对场面描写的分析细致入微,应该说是一节讲得到位,练得实在的好课。

但遗憾的是学生的活动仍嫌不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突显,整节课都是由老师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与问题。虽然看起来不是由老师包办,但实际就是由老师用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学生从课的这一头拉到那一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走完每一个教学环节,解决老师设计好的一个个问题。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生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再来看乙老师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篇短文《端午日》,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哪位同学能结合文下注释给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与出处情况?(学生发言)沈从文的作品大多以家乡湖南一带的风土人情为素材,其代表作被人称为“湘西乡村生活的牧歌”。这节课让我们随沈先生一起走进湘西,领略这美丽而神秘土地上的端午风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一)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标小节序号。 2、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生自读课文后,投影若干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介绍了湘西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2、学生默读后发言交流,明确:

本文介绍了湘西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主要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等。(教师点拨:追鸭子只是其中的一个娱乐项目,并非是风俗习惯。)四、

四、三读课文,读出个人感受。

1.跳读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语句,反复朗读,说说为什么感兴趣或说说在朗读时头脑中联想到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有关语句后小组内交流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4.教师点拨,重点学习“赛龙舟”部分。

作者从赛前、赛中、赛后三方面渲染龙舟赛的热烈场面,从赛前准备、赛船形式、赛手配备、带头人的装束、参赛队伍的阵容等方面形、声、色渲染,把一场壮观的龙舟赛场面描绘得活灵活现。

5.学生自由读背“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

五、拓展提升

1、你知道端午节龙舟赛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吗?除此而外你还能说出端午节的其他风俗吗?(2、学生发言交流:端午节的风俗还有吃粽子、吃鸭蛋、喝雄黄酒、挂艾条蒼蒲、拴彩绳、贴钟馗像等等。)

2、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民俗还有很多,让我们从古人的诗作中寻觅它们的影子吧。投影如下诗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贴春联)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赏花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扫墓)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端午节—赛龙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赏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每只船可坐12个……的种种情形”一段文字。

2、课外阅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此课例亮点颇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充分,二是教师巧引生活活水。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给学生留足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体验学习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教者在这节课上设计了“三读”即:一读读准字音,勾画疑难字词;二读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三读读出精彩,揣摩好词好句。

这样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阅读的规律,抛弃了机械、灌输与强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兴趣与潜能。学生在反复研读课文,积累欣赏优美的语言后,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文章的精妙之处。课堂上精彩的答案层出不穷,请听学生的答案:

我最喜欢“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一句,因为这一句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竞赛的激烈。对两岸人的描写,更体现出大家对赛龙舟的热情。

通过阅读,学生已初步发现文中场面描写的精彩之处,并已有所感悟,教师又何必放心不下,喋喋不休呢?教师只须认真聆听他们独到的发现,并注意将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提升,又何须细致入微地条分缕析?

新课标还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教师要整合学习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指教科书资源,还包括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校园活动资源和地方资源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将广阔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语文课堂,因为学习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尤其与生活紧密相连。乙老师这节课最出采的地方莫过于“拓展提升”环节中教师的一段话:

“遗憾的是,在西风东渐的今天,人们似乎已渐渐淡忘了这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转而追捧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了。继去年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后,今年由中国新闻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秋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又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目前在网上已有超过百万人自发签名,支持中秋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只有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随后教师用投影打出了若干反映传统民俗的古诗,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品味传统民俗的魅力,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巧妙的利用了身边的语文资源,又较好地拓展了教材资源,使本节课有了一定的广度。后来教师在说自己的备课思路时这样说:

“在设计《端午日》一课的‘延伸拓展’环节时,正苦思冥想不得其意之际,报纸上一则有关‘中秋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前天是中秋节,再联想到去年的中韩两国端午节申遗风波,我强烈地感觉到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与写法,还应让学生对传统的民风民俗有所感知,有所认识。”

这样的拓展既立足于文本,又依从文本作自然生发,增添了文本的底蕴。因此,这一环节给听课老师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成为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端午日》一课课例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并不忘将广阔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才能激活思维,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活”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3]《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新教案》中国致公出版社,2008.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有话可说 说得精彩 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