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

时间:2022-08-15 11:51:36

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

摘 要: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了两方面:物质损害赔偿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精神损害赔偿,我国于2010年正式施行的《侵权法》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与此相反,物质损害赔偿的范围则并没有具体且明确的法律规定。由于我国对物质赔偿的具体范围缺乏法律的相关规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对具体赔偿数额难以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有必要对该处进行相关的立法阐释,以明确物质损害赔偿范围,在便于司法实践的进行的同时,保证司法裁判的统一。

关键字:离婚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范围;立法建议

一、离婚损害赔偿中损害结果的定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明确规定,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没有提出离婚诉求或者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对其损害赔偿请求均不予支持。

因此,损害结果在这里应该有两层含义。

其一,离婚的发生,一方必须在离婚的前提下才可提起损害赔偿请求;

其二,违法行为给另一方造成了财产损害或精神损害,其中财产损害主要表现为夫妻共同财产或无过错方个人财产的减少,精神损害则主要表现为无过错方受到的严重的精神痛苦。如此一来,对无过错方的相应赔偿的范围就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物质损害赔偿,以及精神损害赔偿。

我们知道,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完善了立法,使婚姻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侵犯婚姻权利的违法行为进行调节、规范和制裁,使我国的离婚立法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与国际社会的立法相接轨。”而由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直接影响到婚姻法在对无过错一方已遭受到的合法权益的损害进行填补这一关键功能的发挥,因此,下面就将对这两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一番探讨与思考。

二、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损害赔偿范围

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参照我国2010年正式施行的《侵权法》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进行。《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据此可知,当配偶一方人身权益受到对方非法侵害并导致严重精神后果时,有权请求过错方承担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在内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对象是配偶身份利益的损害所带来的严重的精神痛苦,该精神损害赔偿仅需过错方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严重过错行为并导致离婚,法律即推定该精神损害存在,无过错方无须再对此进行举证。

物质损害赔偿,一般以支付赔偿金的方式承担责任。众所周知,物质损害是指因另一方过错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权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所谓间接损失,是包括了广义的期待权损害,还是仅仅指夫妻共同财产可预期利益的丧失?就目前的国外立法来看,瑞士民法典对财产赔偿范围最为明确而且宽泛,区分了狭义的财产损害和期待权损害。期待权损害,即“因扶养请求权、夫妻财产所生之收益(此为现实损害)、法定继承权、夫妻财产契约、遗赠所生之利益(此等利益为若不离婚则可能取得之利益)之消灭所生之损害。”遗憾的是,关于这些我国、台湾地区法律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法国民法就财产损害的规定与我国台湾地区基本相同,也没有明确物质损害的范围。”

三、对物质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建议

与瑞士不同,对于间接损失,笔者建议,应当明确规定将凡属过错方违法行为造成的夫妻共同财产之可预期利益的丧失包括在间接损害的范围内,但排除因离婚所受到的如遗产继承权、保险受益权等的期待权损失。

这样做的理由是,由于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属于单一的离因损害赔偿,此种赔偿责任的存在是建立在过错一方的违法行为之上的,因此,无论是直接损害或间接损害,均要求该损害直接来源于过错方的违法行为。这意味着因离婚本身而受到的期待权损害,超出了我国现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范围。将物质损害的赔偿范围明确为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可预期利益的丧失符合法理逻辑,可使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得以解决。

四、结论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填补损害、抚慰精神伤害、制裁违法行为的功能,由于我国法律在确定物质赔偿具体范围上的缺失而造成的具体赔偿数额的不确定,使得该制度填补损害的功能无法发挥。此外,司法实践中赔偿数额的参差不齐,也给社会大众以司法裁判不统一的不良观感,不利于定争止纷。因此,为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也为了保证司法裁判的统一,立法者有必要对物质赔偿的具体范围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何志. 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539.

[2]林秀雄. 婚姻家庭法之研究[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135.

[3]王世贤. 论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 17(3).

作者简介:冯丹(1989-),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法学系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从赖昌星遣返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探讨我国引渡制... 下一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