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课堂的实践

时间:2022-08-15 11:04:38

小学美术探究性学习课堂的实践

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让教学内容有声有色,也让学生参与观察并适当讨论。笔者示范时联系实物,注意整体结构、局部比较的细致讲解……笔者的教学设计不属于满堂灌,然而这样的课堂也出现了“闷课”现象,连作业也没有改观,依然是线条拘谨生涩,造型呆板小气,涂擦现象严重……笔者陷入困惑之中,怎么才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我和昆虫》教学现象及诊断

以二年级美术课《我和昆虫》为例: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课件,大屏幕展示出多彩多姿的昆虫世界,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和示范,这样的课堂竟然也出现了“闷课”现象。

有一次,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一个孩子在描述昆虫模样时,情急之下,用手不停地比画着,课堂立即活跃起来。我豁然开朗:所谓“十指连心”,正是说明了手的感觉与心的感受的密切性。孩子们的心在前期的观察、描绘中已经动了,但是“纪律”让他们的肢体不敢动,一直要等到拿起笔做作业才能动,否则就不是好孩子。因为受到限制,他们不敢动,加之此阶段的孩子概括形体与语言能力不强,对昆虫的特征理解不够,使他们不知怎么表达,故而造成“闷课”。

何不让手随着心意而舞动,让心随着手动而更加轻松?于是,笔者与孩子们一起举起右手,伸出食指,勾勒起昆虫们的轮廓造型:螳螂的脑袋就是三角形,圆圆的大眼睛嵌在两个角上;蝴蝶的翅膀起伏变化,就让手指画出优美的线条,如同跳跃的音符,无法用语言表达,就让手来协助解释。对于胆小的孩子,笔者以鼓励为主,一步一步的引导,如:画一个圆,先把整个手动起来,带动手指画出一个圆;再把整个小臂摆动起来,带动整个手画一个圆;最后,把整个胳膊都用上,就可以画出一个大大的圆。虽然手下的形是虚空的,而心中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形体轮廓,心中的形又为笔下的形作了极好的铺垫。

完全把孩子看成是被动的,也会造成“闷课”现象。事实上,人天生就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人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索、去创造。如果教学中漠视人性而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

《五彩路》教学现象和诊断

在《五彩路》一课教学中,笔者在课前用了大量的时间,通过网络下载、摄像机拍摄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路”的素材,细致的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路”。在课堂上,笔者耐心的一一讲解路形、路景、路的材质等,孩子们却一点也没有投入到课堂中。

课后反思成因:一是只关注教学素材的收集,忽视活生生的学生;二是只关注教师的讲,忽视学生学习路形、路径、路的材质等的具体方式。因此,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即: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学素材的收集,用上学校里的资源和材料,如百年校庆纪念碑、塑胶跑道、自主设计花坛……另一方面,学生用导游的方式介绍自己设计,评比最佳设计。

再次教学,笔者放弃了精心制作的课件,利用校园资源,以导游的身份设计好路线,把各具特色的路串联起来,唧唧喳喳地说起自己的发现。

校园主路:又平又宽、笔直的水泥路,闭上眼睛也不会跌倒,一侧是高高的教学楼,另一侧是绿色的大操场、造型各异的花坛、路灯、标语牌……操场跑道:环形,绿色的塑胶,很平整,四周有高大的法国梧桐……花园小径:弯弯曲曲、把一个个小花坛串联在一起。路面是用彩色大理石碎片铺成的,光滑、漂亮、色彩鲜艳……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听着他们独特的感受,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更宽广的形象创作,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创作表现的“路”也各具特色,有他们的真实感受,也有他们大胆的再创作。

走出“闷课”主要对策

教师把握特征,用心施教 “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效果比较低下。如何走出困境?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取决于教师是不是用“心”施教,如果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不断反思,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创设其乐融融的课堂,使学生学习越来越积极,自信心越来越强。反之,不论教师准备得再充分,设计得再完美,都会形成教师的自我表演,导致“闷课”。

学生快乐参与,适时而动 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多一点自由,少一点约束,就可以避免“闷课”现象,要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在快乐学习中感悟美术的魅力,给孩子们一个轻松快乐的课堂。《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诱导而不把学生被动牵着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启发开导,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做结论,学生就会肯定、积极、主动的思考。作为美术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应该认识到,教师教儿童绘画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画家,而是要把绘画作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手段,让孩子们把线条和色彩作为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不一味的墨守成规,而应“适时而动”。

上一篇: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下一篇:新生儿双语教学的策略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