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5 07:56: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主要构成

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需求引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的行为,需求激励是所有管理激励的起始点。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在学校里的各类实践,包括课程考试、社团参与、恋爱、入党、考研、找工作等等都是他们作为需求的主体(激励客体)在这一时期需要得到满足的,当诸如此类的诉求愈来愈强烈,他们就会努力使之成为现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激励主体如果可以予以他们恰如其分的关心,了解其内心真正的合情合理的需求,并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能够有效地起到激励的作用。只有当管理者充分了解人们的真实需要的基础上,施发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那么,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主要就是以满足学生某种需求而构建的,它相对于其他组织的激励构成更为单一、直接,主要包括两方面: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1.1物质激励

管理学中对物质激励的定义为:管理者对为组织做出显著或重大贡献的个体(或群体)给予的物质上的奖励。奖赏,主要包括物质奖励等在内的经济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物质激励,通常体现在譬如奖学金制度或类似的物资鼓励制度,通过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1.2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鼓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有时,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重要,效果也更明显。它包括对被管理者的信任、部分放权、公平的晋升制度或是自我提升的机会等等。精神激励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思想的外化于行对自身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升,为他们带来的来自小团体乃至社会的尊重,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2.1鼓励与惩罚的不平衡

这里主要是指不同的激励手段间的平衡。激励制度中的平衡,并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激励一词实际上是个多义词,其在管理学中的解释与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词义是不同的。许多人长期以来对管理学中激励一词容易望文生义,与词语中的“激励”混淆,认为激励仅仅限于正面的奖励或表扬,并没有对激励的范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事实上,批评与惩罚是另一种激励的手段。在以往的高校管理中亦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更多地注重使用正面奖励的手段,而忽视了惩罚的作用。据一些调查发现,连同高校中的一些老师与学生都不认为惩罚也是激励手段的一种,他们也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是依靠奖赏的方式得以实现的,而惩罚学生只会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认识到惩罚同样也具有激励的一面。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对于激励理论的实践还不够深入。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一定存在着与组织主体的目标期望不相符的个体行为,激励机制对这一集合也应有着负强化或惩罚措施。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而言,应具备能找准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中各个体的真实所需之能,辅以激励助长,将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2.2偏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当今社会,对物质享受的强调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利益观念。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观念,比如金钱万能论已经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一大批人,而这种影响也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主要体现在凡事过分强调物质化和功利性。正如,我们常常谈论到,高校如同一个个小社会一般,象牙塔的宁静正在被一点一点打破,社会上的许多风气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尚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如果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多强调物质利益,片面地强调物质激励,容易让学生走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那么本应宣传、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净地则会变为大家追名逐利的名利场,甚至成为培养一代善于伪装的高智商功利主义者的地方,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消解了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2.3激励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激励对象的针对性较弱,是指在面对各个激励客体时,激励主体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套用旧的管理方式与理念,空泛的对激励对象采用相似的甚至统一的激励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他们在需求上的差异性,不仅使管理流于形式,还会导致激励效果的弱化。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者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征缺乏了解和把握,已然以过去对待大学生的方式对待当代大学生,循规蹈矩地对他们使用过去类似于空喊口号的方法进行广泛宣传,缺乏针对性,这样会大大减弱激励的效能。虽然大学生群体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累积,但由于个体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思想观念等的差异,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和需求也就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激励主体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授奖面过窄也是影响激励效果的原因之一。激励主体总是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的进步,容易打消其他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激励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中,对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平衡的把握,是激励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实施就需要同时兼顾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若二种手段既可达到优势互补,又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那么激励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了。

3.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针对性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的针对性,就要加强激励的广度与深度。以激励的广度而言,要求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激励主体要确保激励客体和各种激励因素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要兼顾、有重点地对个体进行激励,使每个参与在内的激励客体都能感受到被激励。但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面”的范围。如强化理论中将激励分为两类:积极激励与消极激励。可以将这两类具体地表述为:在一个班集体中,以每个学年为单位对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分子给予奖励,那么此时的奖励便是正强化物;但如果广泛地对所有参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个体进行鼓励,但对每次评估不合格的学生,其所得到的奖励会被扣除,彼时的“被拿走的奖励”就是一种负强化物。所以,如何把握激励的“度”,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激励机制在内的所有激励机制中均需把握好的要素。若激励的面过窄,则容易使大部分人觉得激励目标过高,并且关注点都在少数人身上,容易打击到人们的信心;若激励的面过于宽泛,则会消解了激励的差异性,使个体们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性从而也会打消了积极性,所以这要求管理者根据现实情况灵活把握。以激励的深度(即强度)而言,也要求适度地把握激励的强度。如果激励的强度过低,不但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容易使其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诚然,激励的强度也不是越大越好,把握其中的平衡,不仅是对管理者能力水平的衡量,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

3.3重视大学生个体需求差异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特点带着些许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成长呈多元化的发展,有学者曾对此作过调研,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相对较弱,社会责任感较强;政治热情高,鉴别能力弱;主流价值观积极,道德意识强;主体意识强,但道德实践较弱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成才,准确把握学生们的个体需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行激励。特别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的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深入研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阶段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更有利于塑造“全面的人”。

作者:赵恬恬 黄琳庆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文 下一篇:留学生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