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医疗:从本能到“赋能”

时间:2022-08-15 06:06:52

自我医疗:从本能到“赋能”

从蒙昧的自我保护,到无奈的被动选择,再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主动选择,回顾“自我医疗”的发展历程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我医疗?

自我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

自我医疗,是最古老的医疗。

比我们人类远为蒙昧的动物,就已经具有许多自我医疗的本能。猫、犬会用舌舐其疮面,促其愈合;犬会食稻草以催吐;猴可用前爪拨出异物;埃及红鹤便秘时,能用其长嘴呷水灌肠;燕子用白屈菜汁治眼痛;非洲熊食菖蒲以治胃痛;牡鹿用白藓叶以治疮面。

及至我们的先民,尝百草而有医药,医疗的经验,可以口口相传。人们有了病痛,便会自我医疗或是相互医疗。再后来,逐渐有了专业的巫祝和医生,但主要是为皇亲贵族、官宦富绅们服务,普通民众有了病痛,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依靠家族长辈的安抚、祈祷、指导和验方,依靠家庭医疗或自我医疗。

因此,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内,自我医疗是最普遍的治疗。

自十九世纪后期起,随着现代医学的出现和发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日益成为一门复杂、精细的专门技术。诊断更为准确,但是要依赖五花八门的仪器设备;治疗更为有效,但治疗本身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医学的知识越来越深奥广博,医生们的权威感越来越强烈,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医生主宰着病人,他们要求病人服从、遵从和顺从。

二十世纪中期以前,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感染性疾病和急性病痛:疟疾、肺结核、脑膜炎、伤寒、胆石症、阑尾炎、外伤和骨折等。对这些疾病,医生们既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又能提供有效的治疗。人们患病以后,也都乐意将决定权交给医生。医学治疗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医生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但好景难常在。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感染性疾病的减少,慢性病渐渐成为困扰人类的主要疾病。对于抑郁、焦虑、烦躁、痴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恶性肿瘤、伴随老化而来的退行性关节病等,医生们或者无能为力,或者帮助有限。而医疗费用,却难以遏制地节节攀升。

大众和病人们开始不满于医生的主宰地位,他们意识到不能将自己的健康完全托付给医生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自我医疗”和“病人自主“运动,成立了成千上万的“医疗自助”团体,出版了大量供普通人阅读的保健医疗指导手册、图书和杂志。

政府部门和医学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对于日常小病痛,如一般的发热、头痛、咳嗽、过敏,自我医疗既方便快捷,又能节省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而很多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大众的自我预防、自我保健、自我管理,其作用更是难以为医务人员所取代。

1974年,加拿大卫生和福利部长马克・拉龙德(MarcLalonde)主持起草报告,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对于人类的健康而言,医疗服务的作用有限,而每个人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1991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安德森(RobertAnderson)教授等,提出了“病人赋能(patLentempowerment)”的概念,认为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责任,是帮助和支持病人主动强化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意识,掌握相关的技巧,使他们能更好地和医务人员合作,自主地做出明智的医疗保健选择。

2001年,英国卫生部推出内行病人(expertpatient)”计划。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程,指导慢性病患者建立自信,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成为一个内行,在自身疾病的医疗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因此,从“本能”到“赋能”,“自我医疗”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最初是蒙昧的自我保护;后来是无奈的被动选择;再后来就是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主动选择。

自我医疗需三思而后行

近些年来,在我们国家,一方面自我保健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此为可喜可贺者;另一方面,病人中自我医疗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求医不如求己”“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等种种提法,风靡南北。这些提法背后的含义,虽大不相同,但细究其得以风行的原因,却令人喜少忧多。

所喜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好的条件促进和维护自己的健康,我们能更便捷地获得保健和医疗的信息,我们从隔壁就能购买到多种多样的药品,我们随手即可取来自我诊断的器械。自我医疗,常常如同自我烹调一样简单。

但所忧者却更多。

其一,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医疗更多是无奈的选择。我们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去医院,特别是去大医院看病,常令人头皮发麻。路途的奔波,排队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划价、取药、治疗,拥挤嘈杂的环境,甚或各种人员的冷脸和呵斥,有时带来的烦恼不比疾病本身少。更有甚者,我们会被强加一些检查、药物,甚至不必要的手术。

其二,现代“自我医疗”类的宣传,缺乏必要的规范。媒体、机构或个人,或为能迎合大众,但求标新立异,耸人听闻,结果误导大众,使很多病人延误了诊断和治疗;或为推销产品,不惜渲染夸张、欺蒙恫吓,导致种种“保健品”和药物的滥用、误用。

其三,零售药店的销售陷阱难以防备。“自我药疗”是自我医疗的主要形式。但我国零售药店中,有专业人员提供用药咨询者,寥寥无几;而为求利润,不问病情推销药物者,却随处可遇。很多非处方药,特别是种类繁多的“中成药”,其包装、标签极不规范,而说明书含糊其辞,带给消费者许多风险隐患。

总而言之,健康固然主要靠自己,有病还需尽量去求医。自我医疗,不管是无奈而为,或者是主动选择,最好是先获得专业人员的指导,三思而后行。

上一篇:骑自行车也要适度 下一篇:看药品说明书锁定5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