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剩余价值” 提高复习效率

时间:2022-08-15 05:45:19

巧用“剩余价值” 提高复习效率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传统的做法是对照考试大纲将知识点划为分块条目进行练习,第二轮复习则借助大量的仿真模拟练习卷来完成。但是,尽管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学习效果却不明显。教师无法精确揣测题目,只能借助大网收鱼,但能收罗网中的考题微乎其微,复习工作成了一种机械式的用来稳固人心的无奈举措。

一、现行高考复习的弊端

剖析个中原因,不难发现,高三教师的思路几乎如出一辙,其弊端可概括如下:

1.原地踏步的知识回顾

复习在多数师生的头脑中都归结为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因此复习阶段,他们主要对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字词、课文大意、考试重点段落等进行一番详细回顾。殊不知学生在高中两年中,记的内容和方法都已成形,日复一日毫无新意的强调易让学生产生疲乏和困倦的心理。

2.无法上行的系统训练

不少高三教师,包括高三的各种教辅,都会不约而同地解读近几年的考题考纲,按照考题形式进行知识的归类复习。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复习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对于学生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思路有极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往往只局限于领悟能力强、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接受了新的概念之后直接面对五花八门的试题,缺失了知识应用的熟悉过渡期,结果是教师讲过了,大量的题目做完了,学生仍然云里雾里。

3.无法消化的知识集中营

从时间的安排上看,高三复习从具体知识点到系统复习共一个学期加两个月时间,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后,剩下的工作是做大量的练习题查补知识的缺漏。其中,具体知识点的复习将耗时一个学期。在这个学期中,教师将5本课本,4个大类,42个知识点进行回顾掌握,每个知识点的训练占用不到一个星期。试想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科普文阅读技巧的成功率有多大?很明显,这么短时间内的高密度知识点复习,学生根本无法消化。

二、巧用“剩余价值”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将知识点的运用直接付诸素未谋面的高考题型训练,这种拔高忽略了学生接受心理中的“缓冲期”,一味要求延伸拓展,从平地直上巅峰的跨越导致了复习中的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是否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平台,让他们在复杂的知识训练中有一个渐进的过渡,从而稳固训练成果,为仿真试题的延伸作更扎实的铺垫呢?笔者认为,利用教科书的“剩余价值”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所谓剩余价值是指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语文教学中,课文是按照一定的作用被编排的,在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之后,均被弃置不用。但选进教科书的文章无论语言、结构还是立意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施教者可按自己的意图进行相应的利用。语文教学的核心离不开“文”和“道”,“文”指的是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文章技巧的分析;“道”立足于文章立意,指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家其人其事去分析文章内涵,语文考试针对文章阅读的考题也围绕这两点展开。由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考点,去重新审视课文的“剩余价值”,展开对已学课文的阅读,这既避免了“炒冷饭”的嫌疑,又可实现新旧知识的延伸链接。

例如,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技巧训练”这一板块时,考题的设置基本为文中重要概念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及语言特色的分析。教师在初步讲解了这些概念之后,可从课本当中找出相应的文章,如《人脑和电脑》、《走向未知的世界――纳米》等,以《人脑和电脑》为例,设置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电脑?(文中重要概念理解,侧重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句子整合能力)

②对“电子计算机真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一句,应该如何理解?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③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围绕问题选择答题要点的能力)

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对不同文体对应语言的感知能力)

这是一篇已经学过的文章,以上题目对学生来说属于能力的发展区,基本可以轻松作答。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可以请学生表述或者重演得出过程。这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强化阅读技巧的过程;另一方面积累了正确答题的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使之具备向课外材料挑战的心理条件和学习能力。

三、巧用“剩余价值”复习的优势

文章赏析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建立在对文本进行反复揣摩、细致推敲的基础上。巩固已学知识这一学习活动更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个中的内涵,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会更全面。这对之前通过班级讨论或者教师直接传授的识记和理解是一种无形的查漏补缺。

1.实现知识接受与运用的平稳过渡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降低其正常水平的发挥,阻碍其学习兴趣的产生。已学过的文章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操作会消除这种恐惧感,从而有能力去思考阅读技巧和已知文章的贴合,增强领悟效果。相似的两次训练完成之后,学生有了解题的经验和能力,这种自信和成就感会让他们在面对新的题目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实现了知识点和高考题目的完美链接。

2.建立板块意识,形成知识复习网络

由于这种复习是在知识点训练时期采用的,所以在同一训练板块中,有相同知识点的课文被集中了。如在复习人物性格刻画方法时,可以将《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我的母亲》、《药》、《雷雨》等课文串联起来归纳,这样人物刻画的方法齐全了,而且同样的手法出现的例子比较多。这不仅形成了课文和课文之间的横向关联,在同一选文中,不同角度的选取还构建了多条知识链,《雷雨》涉及到的考点可以有潜台词品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刻画、文章语言的品味等等。这样一来,知识点就不是孤立僵化的,整个语文复习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高三语文复习时,语文教师应多将目光集中于课文,用好语文文本,巧用文本的“剩余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优化语文复习,最终实现复习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312030)

上一篇:尝试多种朗读方法 现朗读教学魅力 下一篇:例谈记叙文写作“四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