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15 05:36:35

煤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煤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条件两个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煤质管理必须建立质量保证机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管理措施,加大技术投入等方面提高煤炭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本文以某煤矿煤炭的加工生产为例进行个案分析,以此来解决在煤质管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关键词: 煤质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随着我国煤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来,企业的整体实力在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质量在不断的提高,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强,部分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好评,取得的大量订单。

1煤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煤质管理首先必须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产品以及达到什么样的质量,针对市场的要求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煤质管理主要对煤炭产品的规格、生产组织、采场分布、产品运输、煤炭的加工和选煤的程序等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每个环节以及质量的问题的严重程度。

1.1产品质量与市场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某煤矿企业主要生产动力精煤和冶炼精煤。冶炼精煤主要是由灰分低、硫分高的下组煤,再配以灰分高,硫分低的上组煤选出的,在选煤中要考虑到硫分高会对用户产生不良的影响,硫分总也不能太低。动力精煤主要是由上组煤选出的,为了实现市场份额和出口创汇进行销售的产品煤。但是近年来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动力精煤已经不符合对外出口的政策要求了,也不符合国内用户的要求,主要在于这种煤的环境污染性比较严重,其销售量逐年下降,也不利于煤矿企业的发展。

1.2在煤质管理中,没有严格的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随着煤炭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加大,煤炭价格的不断走高,煤炭的市场销售量一直攀升。许多煤矿企业不注重产品的质量,一些含矸量多,灰分升高,热值降低和高污染的煤炭没有进行加工处理,在在成品的煤炭中矸石大量存在,导致煤质下降。

1.3选煤工艺比较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包括该煤矿企业在内的许多煤炭生产企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依然使用以前效率低下的陈旧设备和技术,导致出煤率低,选煤效率不高,煤炭质量的精度达不到要求,分选密度的调节范围窄,对洗选混煤的适应性差,分选粒度的范围小。

2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产品不符合市场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煤炭市场供求分析可以,煤产品灰分在9.0%、硫分在0.8%以下,黏结指数在80以上的焦煤作为配煤很有市场,能够炼出二级冶金焦炭。而当前的没产品在灰分、硫分和黏结指数都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劣质煤炭大量出现,使市场煤质管理混乱。

2.2管理职责不够清晰,管理部门对煤质工作的不够重视。煤矿企业在煤炭的生产与管理上协调不够,各负其责,各管其事,形成了质量管理的真空,导致煤炭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还有部分煤炭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形同虚设,没有独立的质量监督权,煤炭质量行政管理机构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监督不够,使之煤炭质量总体下降。

2.3煤炭的开采对煤炭质量的影响。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表面或浅层的资源逐渐减少,深层的资源成为开采的对象。煤炭资源的深度开采所面临的的问题是,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开采成本上升,开采技术和设备不能满足深度开采的要求,这些严重的影响了煤炭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使之煤炭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煤炭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煤炭质量管理的职责、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增强煤炭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煤炭质量管理措施,煤炭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要严格的控制煤炭的质量,各个煤炭管理部门参与煤炭质量的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总工程师要负责对煤炭开采的优化设计及技术管理,减少因为技术设计的不合理而造成的煤炭质量问题。生产部门的负责人要全面负责生产过程的煤质管理,保证煤炭质量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严格控制煤炭的储存、运输、装卸和销售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保证煤炭直来那个符合要求。同时建立煤炭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负责人抓好质量管理,认真检查煤炭的质量问题,分析煤炭质量的情况,出现问题的原因。煤炭质量管理与企业员工的收入挂钩,对出现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对生产的工人和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对于质量合格的班组或生产部门给予奖励。

3.2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对煤产品及时进行调整,使之生产的产品适合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对钢材的需求日益增多,从而带动了对煤产品的需求,特别是黏结指数在80以上、硫分在0・8%以下的煤作为1 /3焦煤的配煤炼焦用于炼铁。因此,要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调整,生产与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产品,才能使煤矿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才能煤炭企业的产品能够产销对路。

3.3强化煤质管理措施。强化煤质管理措施的到位,从生产源头抓起保证产品质量。从采煤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断层、底鼓、压梁等异常情况时,所出的矸石要单独处理,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排矸装入矿车。依靠科技创新,把实现“绿色开采”作为矿井发展方向,积极实施“以矸换煤”方案,为实现“矸石不上井,洗矸不上山”,逐步消灭矸石山的目标,在井下建立主井底胶带选矸系统,减少井上排矸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矿井。

3.4加大技术投入。加大技术投入,实施优化高效洗煤工艺,保证精煤质量。按质量规格要求抓好入选过程中的定时采样、化验,用化验结果指导和控制选煤质量的全过程。同时,加大对选煤设备的技改和投入。某煤矿企业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制了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规划,计划投入5000万元引进一套自动化的智能数控设备投入生产,采取新型的选煤技术,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减少人工操作,从而使循环水用量大大降低,分选效率高,回收率高、分选密度易调节、对混煤的适应性强等等优点,减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赵照军,闫晓莉.陕煤化集团煤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J].煤质技术,2012(6):213-214.

[2]赵新华,程建华.加强煤质管理 打造质量品牌[J].煤炭科技,2005(4):112-113.

[3]李小干.加强煤质管理 提高焦煤产品质量[J].山西焦煤科技,2006(9):57-58.

[4]王超杰.谈煤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09(10):45-46.

[5]孙长江,汪兆清.强化煤质管理 提高煤炭质量[J].煤炭技术,2008(11):23-24.

[6]张小艳,张玉娜.基于工作流的煤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2(10):85-86.

上一篇:概述轻钢结构的住宅设计 下一篇:城市饮用水中PH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