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昆 “被美式”的实话实说

时间:2022-08-15 05:10:58

戴昆的名字在室内与陈设设计圈子里很响亮,他的微博和他建立的“陈设艺术设计微群”,都每每得到粉丝们的热烈转发……

戴昆的名字在室内与陈设设计圈子里很响亮,他的微博和他建立的“陈设艺术设计微群”,都每每得到粉丝们的热烈转发,“美式风格设计”成了戴昆的标签。自从2006年开始,美式别墅以美国西海岸的建筑形式、轻钢龙骨的建筑结构和丰富的陈设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并掀起了美式风格热。而那时的戴昆还完全是一个建筑师,尚未把室内设计当主业,只是玩玩票而已。在他决定今后的事业偏向室内设计后,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了一段特别刻苦的学习,目标是把美式风格完全吃透后达到驾轻就熟。之后的戴昆开始了突破,不希望再被归类,他依靠一套套的案例来证明,他可以做任何想实现的设计。

早年,还在建筑设计院打杂儿的“小戴”,曾在前辈们的严格要求下,累积了学识也磨炼了性格,更让他懂得珍惜机会,并为证明实力而竭尽全力。

戴昆是个对学习、对研究、对经营、对推广都充满了正能量的人,未来,他还有很多的规划值得大家期待……

您为什么选择了“美式风格”做设计?

戴昆:我们在2005年的时候精力主要花在盖房子上,所以对美式住宅结构非常熟悉,但并没把内部装修和陈设当回事,所以就直接从美国找来室内设计师合作。很偶然的因素我们转向了室内设计,开始时我们非常刻苦地学习,基本上一年四次到美国加州参观所有的样板间,完全模仿形式、材质和搭配方式,一点不改,直至技术上非常熟练,被认为这个手段是你的了而把你归类。设计师是被动的,不是因为你喜欢,而是别人总找你做这一类的设计。尽管2008年以后我们开始了自己的设计,2011年至今进入了我们的兴趣阶段,不再拘泥于某种风格,但还是会被质疑不是我们自己的设计。现在的设计还带有北美风的痕迹,但事实上美国人也不如此做,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喜好。

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戴昆:早期我们的美式作品是装饰性的,看起来不错,但推敲起来没什么道理,甚至好看的都没什么道理,互相之间也没什么关系;近几年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空间的原理、色彩的原理等等,让作品更禁得起推敲,最后发现,外在形式已经不重要了,这是我们这段时间来的变化。我们还进行了各种风格的尝试,比如之前完成的偏东方风格的设计,为此我们做了很多基础工作,视觉元素和设计语言都是我们自己的。由于早期对美式风格的研究,我们特别熟悉一套老外的规则,相当于语法,我们现在就是在尝试在完善的语法下换成我们自己的词汇说一说,好玩也好看。我们目前还是仅仅在追求技术层面,并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

如何从建筑师的角度理解室内设计?

戴昆:在建筑师这个领域来说,装饰是不被认可的。建筑理论主张逻辑关系。可以有花,如果你认为这花是从柱子里生长出来的,它本应在那儿,就产生了必然的关系。如果再多一朵,像贴上去的,本不该在那儿,就是多余的装饰了。比如室内的那些柱子和拱券,其实没有结构作用,但是我们依旧希望它们看起来属于基本的建筑逻辑;有的样板间里的罗马柱你一看就是硬放在那儿的,和房子的比例结构毫无必然的关系。

我们怎么理解样板间设计与住宅设计的不同?

戴昆: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的工作针对的就是样板间。样板间的特殊性在于它是T台效果,是演示,可以做一些“过分”的设计,十几分钟的参观时间就要勾起人了解房子的愿望;样板间没有人来居住,这就要求视觉的冲击力要更大,更快,把颜色和图案填充进空间,让它显得丰满。但太强烈的话人进来会觉得难受,太弱又感到没人气,特冰冷,所以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调节图案的强度。人真正住进样板间是不舒服的,我们也有义务告诉大家,样板间不可能是散文诗歌,没机会把诗听完,更没有机会回味,我们的很多设计师都误解了这事儿。

我们见到很多家居设计也都做得非常夸张,您怎么看?

戴昆:某电视台让我去当评委,我们不断告诉年轻的设计师“你的做法太样板间了”,但他们都不很理解,在此我表示歉意。大家的样板间做法很多都是和我们学的,被导入歧途。实际上当我们服务私人业主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解释样板间和居住空间的不同。如果是居住就要把调子降下来,做大量的减法,锦上添花的那朵花根本就不需要,入住半年以后你可能对那朵花很腻。

您认为一个设计师的职业本分是什么?

戴昆:我看到某电视媒体做的家居节目非常差,在颠覆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底线。一个工薪家庭花几万元装修不容易,咱们摸着心口说,你花1万块钱买个好冰箱,可以把厨房打理整洁;你把200块钱的水龙头换成800块钱的,可以让生活更有品质;你把墙面改改颜色可以换换心情。可是有的设计师拿着业主的辛苦钱却在满足自我表现的虚荣心,设计师这样下去就不能要了,连一个好人都谈不上,好人收了钱就要替人家解决实际问题,替人省钱,帮人提升生活品质,这就是职业本分。

您认为当下室内设计师的生存环境如何?

戴昆:一部分设计师们很想做好,也有自己的思考,但困惑于客户的品位决定了作品的水准,而客观上又不能回避。大多数年轻的孩子则完全茫然,一直以来社会上也没给他们一个正确的引导,更没有人和他们说正确的价值观,有夸的,有骂的,就是没人说正经的。忽悠你成功了就能开保时捷、住豪华酒店、坐头等舱、全世界飞来飞去等等,让这些虚幻的光环变成了孩子的目标,而忽略了其中该有的学习、沉淀和积累。

可以和年轻设计师们分享一下您刚走入设计行业的经历吗?

戴昆:我刚工作的时候住集体宿舍,公共的水房和卫生间,有导师教导你要踏实从基层干起,平时的打杂儿,甚至是削一把铅笔,都会极大地培育你对职业的尊重,永远要求你追求细节的极致和完美。今天的年轻人觉得这些事情属于刁难或过于严苛,但其实这些都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如今开放式的快乐教育,让孩子们永远不具备特别细致的观察力,总追求大氛围、大情绪、大印象,而细节呢?设计全是细节组成的。长期的“散养”使他们无法为达不到规矩而努力,有的孩子工作三五年就做了设计总监,严格讲,一个人可能这么快就成才吗?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就是把年轻人“压”住,不让他们去沾表面浮华风光的事,不去申报各种奖项,你要是半瓶子就别出来晃荡,等装满了会你变得非常优秀。没情绪吗?当然会有情绪,但年轻人要知道被折磨是幸运的,历练出的是心态和成熟。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室内设计这个职业?

戴昆:这个职业在美国是一般的服务业,作品都很生活化,只有在国内冠上了“环境艺术设计”之名,让年轻的孩子们把自己端成了“艺术家”。国内对设计师的期望值也太高,觉得沾上艺术的边儿必须与众不同,必须摆出架子,必须过度才能拔高设计含量,这都成了设计行业的怪相。其实一套房子什么最重要?好厨房、好浴室、好收纳,而真正技术含量最核心的那部分,很多人却都不会。如果设计厨房找厨卫公司,设计卫生间就去买洁具,那么这个房子你还设计什么呢?我觉得这个行业有不少歪风邪气。

请谈谈您对美国居住文化的理解。

戴昆:美国确实有它很独到的地方。很多艺术风潮起源在欧洲,却繁华在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移民文化,使其刻意保持着各族裔的传统和城市风貌,也有足够的财力和条件实行拿来主义,所以我说美国基本上是个浓缩精华版的世界。比如美国的家具厂,西班牙式、西班牙殖民地式、法式宫廷式、法式乡村式、意大利式等等,全部可以生产,就像一个世界家具文化的宝库。另一方面,美国地域和中国有点像,中国人对居住面积和状态的要求与美国的指标比较接近,例如一个中国的三口之家希望住房是9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面积,与美国人均300平方英尺至400平方英尺相差无几,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美国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的居住空间有条件让大家喜欢。

上一篇:肉食者鄙 第11期 下一篇:手机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