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治平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举隅

时间:2022-08-15 04:42:00

夏治平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举隅

摘要:夏治平老中医是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他从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各类疑难杂症。笔者择选夏老治疗顽固性呃逆4例验案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 老中医经验 夏治平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5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6-02

夏治平老中医是江苏省海安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早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20余年,今仍被该校聘为博士生导师。主编和参编中医著作l9部,其中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六部专著代表部级和国家级水平,《简明针灸学》译成英文,受到国外针灸学者的重视。夏老从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临床各类疑难杂症。

呃逆,是指膈肌因受到寒冷刺激、精神刺激、胃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若持续48小时以上不能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笔者在随夏老跟师学习期间,见到夏老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常效如桴鼓,今择选4例医案以馈同道。

1 肝气犯胃案

张某某,男,43岁,因打呃不止4天,于2013年2月23日就诊。患者4天前午后,因琐事与家人争吵,约半小时后出现打呃,当时未予重视。但至夜间仍呃逆频频,不能自止,虽饮开水暂缓,可少时仍打呃如初。第二天即到当地医院注射654-2、安定等,症状未能缓解。后又到本院服中药和针灸,呃逆亦不能控制。刻诊,喉中呃呃连声,声高而脆。夏老诊其舌脉一派实象,见患者形体壮实,先为之针刺双足太冲穴,行泻法。数分钟后,夏老见症状毫无缓解,又针刺双公孙穴,并同时施以电针,且电流量由小缓慢加大至患者双足摇晃,口呼不能承受时停止增大。如此留针约5分钟,患者打呃症状戛然而止。此时夏老嘱将电针治疗仪电流调小至病人能够耐受,留针30余分钟后,未见复作。

按语:本例患者因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以致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夏老临诊中若遇此类呃逆,一般针刺太冲即能生效。如无效时常加用公孙穴,施以上法强刺每每奏效。如一次不能奏效,可在强刺结束后休息5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刺激,但不宜超过3次。使用该法时夏老强调必须符合下列条件。首先,当为实证;其次患者须身体壮实,年老体衰,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脑疾病以及孕妇等则不宜使用该法,以免出现意外。公孙穴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而公孙为脾经络穴,又属八脉交会穴,故取之施以泻法,并予电针强刺激可和胃理气,宽胸利膈,降逆止呃,尤适用于顽固性呃逆者。

2 胸府血瘀案

曹某某,男,57岁,因打呃时作5月余,于2009年11月5日就诊。患者5月前食管ca术后,出现经常呃逆,时发时止,时轻时重。患者曾经中西药、针灸等治疗罔效,因慕名而请夏老诊治。刻诊患者呃逆频频,声低音脆,乏力,时伴胸中隐隐作痛,纳少眠差。查体:神疲,面容瘦削,舌质淡有紫气,脉细涩。夏老予复方当归注射液注射双膈俞穴,每次每穴1ml,每周2次。同时配合汤药调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立方如下:当归15g,桃仁10g,红花6g,生地10g,川芎10g,桔梗5g,牛膝10g,枳壳6g,赤芍15g,党参15g,柴胡6g,柿蒂10g,陈皮10g,甘草5g。每日1剂。患者1周后呃逆次数即明显减少,且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胸痛亦消失。又以上法续治半月,呃逆偶发,数分钟即止。夏老嘱患者仅以艾条灸双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0分钟,2月后家属特来告知,患者已近1月未发呃逆,且自感身体较前明显好转,仍坚持每日艾灸足三里。

按语:夏老认为,该例患者术后发生呃逆,症象虽多表现为虚证,但实为术后瘀血内留于胸。胸胁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横犯胃府,胃失和降,而发为呃逆。故此前所用和胃降逆等常用之法难以奏效,瘀血不去,呃逆难消。膈俞为膈肌的背俞穴,统治膈膜的病变,且膈俞为血会,加用复方当归针穴注,故可起到活血散瘀,利膈降气之功。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活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相互配合,使血活气行,呃逆自止。

3 肠胃积热案

钱某,男,45岁,因呃逆不止1周,于2011年8月3日就诊。患者9天前,夜间吹空调温度过低,出现发热。在本院急诊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予补液治疗。2天后,热未退,又出现打呃,呈阵发性,不能自制。经用654-2、安定、氟哌啶醇等注射,虽暂时控制,但不久又发。又用针灸,以及清胃降火、和胃降逆中药,仍不能奏效。刻诊患者发热已退,但因连续7日呃逆不止,神疲乏力,声音嘶哑,自述呃逆时伴吞酸,咽喉及胸中灼热疼痛,口干,腹胀,痛苦不堪。察其舌脉,舌红苔黄脉数。夏老诊后沉思良久,忽然问患者大便如何,患者告知已4、5日未解。夏老予针刺患者双侧天枢、支沟、上巨虚,均以泻法。患者针刺后呃逆如前,急问何时有效。夏老笑而不答,配麻子仁丸嘱患者回家后服用,让第二天复诊。患者第二天来诊,自诉昨回家服药后3小时大便即解,均为燥便。解后腹胀明显减轻,夜里睡了一夜好觉,今晨醒后发觉已不打呃。

按语:本例患者因发热继发呃逆,开始虽用中西医多法治疗未能起效。夏老独辟蹊径,采用清热通便之法而意外获效。患者初因胃肠蕴积实热,郁而化火,胃火上冲,而发呃逆。后因热积肠胃,耗伤津液,以致肠道干涩燥结,通降失常,肠胃气机郁滞。故虽用清胃降火、和胃降逆中药,而不能见效。夏老在总结本例病案时谈到,初诊此病例时查阅病历,见临床常规治法均已运用,虽回顾多年治疗经验,一时也未能想出其他治法。思考良久,脑中忽然想起早年的老师邱茂良教授曾讲述,在治疗1例带状疱疹按常法针灸效果欠佳时,发现病人7日大便未行,改用通便之法后竟取得奇效。受此启发,夏老在治疗这例顽固呃逆时也采用了清热通便之法。夏老常常告诫学生,治病一定要勤于思考,知常达变,切不可墨守成规。

4 元气衰败案

韩某某,男,69岁,因呃逆持续10余日,于1997年6月21日请夏老会诊。患者5月前诊为胃癌晚期,曾经化疗等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1月多来已不能进食,靠补液维持。10余日前时阵发呃逆,并渐加重,昼夜不停,经用中药、针灸治疗未能控制。医生告知家属,此乃危象,病人恐时日不多。家属不忍看到患者痛苦不堪,又邀夏老会诊,只求能减轻呃逆发作。夏老察其舌红无苔,脉细数,先针双足三里,但感针下空洞无物,如针豆腐,虽行针数分钟,仍毫无变化。起针后,夏老嘱家属用艾条灸患者神阙和双足三里,每穴不少于半小时,能坚持时间越长越好。第二天,家属前来告知,呃逆发作时间有所减少,夏老嘱还按原法进行。3、4天后,家属告知患者呃逆明显减轻,且精神状态似也较前好转。约半月后,患者因病重去世,之间呃逆仅偶发,家属也一直坚持艾灸。

按语: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呕吐哕》认为“至于大病中见呃逆者,是土败木贼为胃绝,多难治也。”患者重病晚期出现呃逆,此为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象。在给患者针刺时,针下空洞无物,如扎豆腐,根据夏老多年经验认为,此时病情多已危重,经脉之气殆尽。《灵枢集注》中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所以针刺无气可取则难见效。《医学入门》指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古人在救治元阳欲绝的危重病症时,传统的的办法也是持续重灸神阙、气海、关元等。夏老据此采用灸法治疗本例呃逆而起效。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患者性命,但灸法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是值得大家在临床中借鉴的。

上一篇:400例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 下一篇:重大传染病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