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毒师”如何为己所用

时间:2022-08-15 12:55:23

纵观过去三十年,传统商业模式和服务被逆袭或跨界颠覆的案例堪称俯拾皆是,让人不禁重温一本叫做《创新者的窘境》的经典著作,它由著名哈佛商学院教授、提出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大师克里斯滕森撰写,其所观察到的规律这些年来屡屡被应验。

不仅如此,克里斯滕森还发现了一个重要但至今很少有人破解的现象,笔者把它称之为“绝命毒师”现象,就是那些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开发者,往往来自于大企业内部,遗憾的是,这些技术最终都被企业高层搁置或弃用,反而是被其他竞争对手甚至外行拿来充分利用,并演变为杀死大企业的武器。

这个现象就发生在前柯达员工、数码相机发明人萨森(Steve Sasson)身上:萨森当年效力于柯达公司的应用研究实验室,数码相机就在他的手下诞生,不过,众所周知的是,萨森的数码影像技术改变了整个行业,但是被来自日本的竞争对手充分开发利用,这也最终导致柯达陨落,萨森由此成了自己老东家的“绝命毒师”。

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它发人深省之处在于:这些自己培养的“绝命毒师”,如何能够为己所用呢?我们总结发现:

首先,给产品开发团队一个不完全听命于销售的氛围、环境,将使得利用这些内部“毒师”成为可能。因为这些绝命毒师大多数只是单纯的技术人员,并非销售高手,这类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专业尊重和认可,但大多数公司由于绩效、股东的财务压力,很自然地在内部形成了产品研发部门唯销售部门是从的流程和文化。有时候,这样的文化还被罩上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外衣,但本质则是以销售为导向。

克里斯滕森对此现象如此描述:不知不觉,销售部门会影响甚至指挥产品开发部门。由此生成的研发产品,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种结果:改善式的产品,因为这些颠覆式的产品和技术在销售部门眼里是异数,客户也没有该技术的使用或采购习惯,这自然会影响销售部门当下的行为模式甚至收入。

例外的是Google公司——与上述现象形成一个另外的极端,整个Google销售与市场人员的比例不超过14%,但正因此,才有无人驾驶汽车、google眼镜、热气球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创意产品诞生。

其次,即使产品开发的项目并未完全成功地商业化,给毒师们一个“金讲台”。这些人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能够有人听得懂、能够交流,笔者这些年在国内外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看见过这样有意思的一幕——那些平时低着头对着屏幕、戴着耳机很少发言的技术大拿们,一旦走上公司内部的技术交流课堂或者论坛,突然就会变得口若悬河、激动万分。遗憾的是,很多公司忽视了给他们创造内部发表观点的机会。打造一个内部的金讲台,或建立内部的讲师机制,给他们一个感受到被认同的空间,将会事半功倍。

最后,如果有可能,开发项目尝试放到体外孵化。越来越多的创新公司意识到,公司一旦长大,就有可能变成创新的坟墓,这是公司生长周期中一个很难逃掉的规律。克里斯滕森也分析过大公司颠覆式创新的两种出路:一是在内部推动大规模变革,为创新技术和产品开路,二是体外孵化,大公司作为天使投资,让这个技术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后再出资购回。作者也承认,出路二是成功率最高的做法。即使创新者解除如Google,也在体外孵化了大量项目,以保持一定的创新活力。

上一篇:左右互搏 11期 下一篇:有限度的信心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