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马禅园:人文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2-08-15 12:20:01

杜马禅园:人文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杜马禅园,依傍在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的南丹山麓。

走进杜马禅园,一路灌木林立,野花野草遍地,清新野香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山间茂密树林,清清流水,咚咚小溪蔚然瀑布……在这近乎原始的山林中,让人内心安静得足以忘却尘世的喧嚣。

走在杜马禅园,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淡雅、从容;遍布园区中的各种建筑设计让你真切体会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奥秘;高端的创意文化艺术活动,给你带来一次身体、思想、心灵的全息环保生态体验。

租下山林筑起梦想

杜边疆、马蕙菁,上世纪90年代知名陶饰品牌“杜马之链”的创立者,他们也是杜马禅园的缔造者。

1984年,杜边疆、马蕙菁同时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此后从同窗成为了伴侣。毕业后,他们一起进入广州大学艺术系任教,教的是陶瓷专业。执教三年后,他们开始有了困惑: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传授者能在三尺讲台上站多久?为此,他们毅然放弃了教师工作,投身到市场中实践他们的陶瓷艺术。

很快,他们在顺德的一个村落创办了杜马陶饰厂。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的理念以及饰品本身蕴含的独特艺术品位,他们生产的“杜马之链”很快就在市场上打响,风靡一时,他们的产品甚至一度被业界视为品质和艺术的代表。商业上的成功为杜马夫妇赢得了第一桶金。

但是1997年的金融风暴却让他们的生活出现了转折。金融风暴以后,建立在原创基础上的杜马陶饰遭到大量仿制,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不完善,他们的原创产品很难受到法律保护。同时,纯手工制作难以取得规模效应,无法与低层次大批量的模仿竞争。杜马夫妇清楚看到,在“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的游戏规则里,他们的商业之路很难再按自己的意愿走下去,“反复接单和收钱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2003年,在旁人看来商业上仍是如日中天的杜马夫妇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他们关闭了工厂结束了商业,在三水南山镇南丹山麓租下了一片千亩山林50年的使用权,开始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这片山林,杜马夫妇把它命名为“杜马禅园”,他们把这里作为实现人生转型的另一个平台。禅园以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创意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实践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创意文化艺术平台。以“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为指导,实现身心健康、永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则是杜马禅园的根本目标。

因为对禅园的这种高标准定位,所以租下这块地以后,杜马并没有急着着手对其进行改造和建设。他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在八个季节里观察这里的风水地貌,感受这片土地一年四季的生态景观变化,了解这里春夏秋冬水文气候的季节性特性、草木种类的荣枯更替、昆虫动物的种类变换。为了观察禅园的水文走势,了解生态保护情况,在暴雨山洪的时候,杜边疆经常披着雨衣奔走在禅园的各个角落。通过这种长期的细致观察,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设计蓝图瓜熟蒂落。

精心设计融入思想

走在杜马禅园,你会发现,这里不像许多其他地方,到处是外来的贵重树种或者珍奇植株。这里的一花一树一草都是那样的平淡无奇,但是无论是阴生或者阳生,无论是高大或矮小,它们都是和谐的,都是最自然的,与整个原生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看着是如此的舒服。这主要得益于施工过程中,杜马禅园始终坚持“不引入、不迁移、能不破土就不破土”的原则。

杜马禅园内的全部建筑都是就地取材。要么利用原有建筑改扩建,建材来自山上自然散落的石头;新建筑则充分利用荒废地,尽量少占农地。修建时,杜马亲自设计,与工匠一起劳动,拒绝采用现代机械施工。所以,无论是工作室,还是音乐厅、餐厅、客房,一砖一瓦,都凝聚了他们夫妇二人的心思,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他们的这种态度还渗入到禅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禅园中通往原始次生林的路桥悬空而架,有效地保护了树林的原有地貌、植被和生存其间的动物昆虫等,而且禅园的电线、光纤等现代通讯设施都依附在路桥底部,不再另外架设电线杆等。一条看似简单的路桥,在自然的空间里开辟出了并行不悖的人文通道,彰显了设计者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理念。

杜马禅园中,有9间别具特色的褐红色连体别墅,掩映在竹林和小径之中。走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别墅的设计别具匠心。首先别墅是建设在禅园的风道上,而且地基架空高出地面,既可以利用自然风带走潮湿,且最大程度保护了周围的植被。其次,别墅并非四方朝向,而是排成斜斜的一行,如同多米诺骨牌。这样保证了所有房屋均坐北朝南,享有充足的日照以及通风。此外,别墅屋顶采用拱顶,拱顶的弧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散射日照,在炎热的天气里,避免房顶过度吸热,房顶还装有喷淋系统,协助降温,大大缩短了使用空调的时间。这些设计,起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禅园中的艺术馆则让我们更深刻领略到设计者的别出心裁。艺术馆在山上采石做基,馆中陶壁画暗藏四季五行之变。艺术馆主体取金字塔形结构特有的声场,乐者在这个可容纳150名听众的金字塔形音乐厅内演奏音乐时,无需借助任何电子扩音设备,结果就连琴弦的摩擦声和演奏者的呼吸声都清晰如在听众耳边。

令人尤为感动的是,禅园总体面积有1000亩,目前实际开发面积只有400亩。有600亩的原始次生林仍处于封山涵养状态,且杜马承诺“不做好环保配套绝不开发”。现如今,杜马禅园有大片的野花野草,有野香清新的空气,有回味甘甜的山泉和园里自产的绿色食品,外出三公里则有集市,园里有宽带网、有线电视网。身处此地,入则归隐山林,出则繁华世界,享受自然的同时依然能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能够同时坐拥这样的生活,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著名艺术家杨诘苍老师,足迹遍布全球各地,每年不管多忙,他都会抽空到杜马禅园小住几天,静静地思考。他说:“禅园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东西,这里有一种很明显的供养关系,这里的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在对自然进行反哺,人与自然处于一种非常和谐非常平衡的状态,在这里可以使内心平和下来。”

生态产品传播理念

在杜马禅园,生态环保理念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项目,它不单体现在禅园的规划设计中,而且涵盖了禅园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禅园从发展战略到日常管理运营的一切决策中。

在禅园每一个区域的建设中,首先都要做好排污过滤系统。而且排污系统都分成两套,其中一套收集粪尿等污水,通过三级氧化过滤等步骤之后,排入鱼塘之中进行生物降解。另一套收集有化学物质的污水,如洗手、洗澡之后产生的污水,这些污水同样经过三级处理之后进行无害化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禅园中全面使用天然洗护用品。禅园试制天然植物洗洁精、去污剂、洗衣液,如无患子日用洗涤剂、柠檬酸水垢清洁剂、天然沐浴洁面皂等。厨余垃圾则进行分类,并制成环保酵素,用于日常洗涤清洁,酵素隔渣用于田间堆肥。这些用品基本都可以在12个小时后进行无害分解,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现在,禅园还通过销售产品的方式,将其无形的理念化成了有形的物品,让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禅园“尊重自然、尊重人,寻找人与自然的融合点”的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有形的物品被称为杜马作物,例如禅园中生态富硒的鲜果(荔枝、龙眼、黄皮、砂糖橘、洛神花茶)等;采用传统桑基鱼塘模式、用山泉水养了三年以上只吃青草的塘鱼;利用园内农作物研发制成的不添加防腐剂、色素、香精的生态果酱、花酱等;还有以纯天然植物油为基础油,源自原始次生林的泉水、花木、中草药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手工皂、润唇膏等。

2011年开始,禅园依托网络平台与物流渠道,开始销售杜马作物,至2013年夏季,已实现全国14个省24个地区的销售。在消费者看来,“知道杜马的品质,食品安全上可以完全放心,这才是最宝贵的”。农作物带来的美好体验,为理念带来最有利的传播,而随着市场的扩大,杜马的生态环保理念也将传播地更远更广。据杜边疆介绍,目前禅园还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模式,打破禅园开放程度有限的瓶颈,力图让更多人参与到禅园的生态体验中来。

杜马禅园的发展模式或许难以复制,但是理念却可以传播、可以实践。我们期待,未来杜马禅园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生态理念,可以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团体,越来越多的心灵当中。

上一篇:Virtualizing Network and Service Functions:... 下一篇:烂漫的秦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