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运用心理学发展的难题

时间:2022-08-15 11:19:24

本科院校运用心理学发展的难题

在教学过程上体现为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一些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教师单纯的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很少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进入学校后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解决而陷入尴尬境地,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又无其他核心竞争力。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专业训练与专业技能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3]谢爱武[4]早年对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证调研,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问题上也沿袭了国内部分高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偏向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实践教学偏向师范性和教学性,独立设置的技能训练课程比例不高,缺少足够的实践实训场所和时间。[5]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理应对数学等统计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很少开设数学相关课程,对心理统计学、SPSS软件操作等课程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入门教学。学生对数学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意识不高。有的师范类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突出课程的丰富,增加了许多如教育学、教学技能、公共关系学、病理学等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相关课程,使得应用心理学课程过于臃肿不堪,忽视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培养。

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缺乏,许多对学生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也都流于形式。第二,学校的教学设施滞后和资金缺乏,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足,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结果是许多操作性的实验根本开展不起来,一些昂贵的现代实验仪器因资金不足而难以购置,相关实验课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描述下“听”实验操作步骤。第三,学校的实践基地有限而且数量单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基本上都是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很少有去监狱、精神病医院、企业等实践的机会,所学心理学理论没有运用到实践的机会,实践经历与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后求职的社会竞争力。

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就目前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师主要是教育学背景或有着社会学、思想政治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很多心理学背景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教师背景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据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人数不足是制约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6]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心理学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只能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担任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师同时担任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师工作量大、负荷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也已成为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本校资源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学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将有更快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心理学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7]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继承师范院校心理学优势的同时立足当前,摒弃单一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校的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地应社会发展,制订符合学院办学理念而又适应市场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已有学者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突出“地方性”、“师范性”、“本科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

设置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支撑与实行。车宏生[8]等人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心理学(含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精练、更新教学内容,整合相关内容与学科,使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高起点和前瞻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理念与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设置适合各自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照搬国内外的课程体系设置。

引进优秀教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因素,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批学术带头人,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通俗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李国强[9]等认为应从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与进修学习培训、试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师制”、广泛开展教研活动以及建立兼职教师队伍、补充在职“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五个方面培养应用心理学“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制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少讲精讲心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手段现代化。针对学生见习、实习等流于形式化现象,在增加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下将毕业生见习实习制度标准化,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在实际运用中找到自身专业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力度,做到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师资保障。[3]崔景贵[10]、卫萍[11]等早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上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主要表现在整合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见习与实习工作等,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汤倩彭苏浩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上一篇:心理学加入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下一篇:粮食服务中心行管调控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