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浪漫的钢琴音诗

时间:2022-08-15 07:06:09

忧郁浪漫的钢琴音诗

当人们提到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钢琴作品时,往往想到的是他创作的那些优美、抒情、形象各异的钢琴小品和充满活力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其实他还有另外几部大型独奏钢琴作品流传于世,如《e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7)、《g小调钢琴叙事曲》(全名为《根据挪威民歌主题而作的变奏盐式叙事曲》,作品24)以及改编自管弦乐组曲的《荷尔贝格》(作品40)等。虽然这几首大型作品的上演率和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不是很高,特别是其中的《g小调钢琴叙事曲》,很多人对它都不太熟悉,但若从它的创作规模、音乐结构、音响效果、钢琴技巧、变奏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来看,依然堪称为一部优秀的大型钢琴作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的创作时间紧随著名的《培尔・金特》管弦乐组曲,是格里格创作生涯中黄金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技巧更成熟,情感也更丰富。这部作品华丽而庞大,变奏手法丰富多样,演奏时间约二十分钟。格里格在这首叙事曲中倾注了对刚去世母亲的深深怀念、对壮丽山河的眷恋以及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是一首值得推荐给广大的钢琴教师及钢琴学生使用和学习的乐曲。

创作背景

《g小调钢琴叙事曲》是格里格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叙事曲。1875年格里格32岁,那年的9至10月间,双亲的离--世给他带来了非常沉重的打击。悲痛使他的忧郁情绪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他感到有种喘不过气似的窒息,他需要到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去整理自己的痛苦。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独自一人踏上旅途。深秋,他来到了挪威北部西约尔峡湾的一个小渔村,“一个孤零零的、光线暗淡的村子。风摇撼着树木,下着大雨。”这正如格里格当时的心境,阴郁而不平静,在这里,他看到了神色不安的妇女孩子们怎样夜不能寐,焦急地等待和期盼着出海的渔船平安度过暴风雨,他目睹了第二天满载丰收的渔船胜利归来,他参加了村里为平安归来的渔民们举办的庆典活动。村民们的朴实、刚强、乐观、勇敢给了格里格很大的震撼,他们用严肃的表情唱诵着一些古老的传说。所有这些印象和那些庄严的歌曲都使格里格感到由衷的亲切,激起了他在家中从未感受和体验过的情感。在这个小渔村里,汹涌而至的激情和灵感使他只用了1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首叙事曲。

结构分析

这首以变奏曲形式谱写的叙事曲包含了14个变奏和一个主题回归,以单乐章形式连贯奏出。乐曲主题来自挪威民歌《北方的歌》,主题朴实、庄严,充满着怀念和哀伤的感情,非常适合表达他当时的心境。他曾在1876年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这首变奏叙事曲为《挪威主题随想曲》。在这里,格里格充分地展示了其卓越的想象力和创作大型乐曲的能力以及他所擅长的半音化写作技术。在和声色彩的使用上经常灵活大胆地游离于他擅长的调式音阶之中,形成了有增减四、五度的“异国情调”的特殊风格。

(1)主题结构:本变奏曲的主题结构为再现二部曲式。首次出现的终止式为自然小调的第Ⅶ级和弦到旋律小调的第Ⅵ级,是阻碍终止的一种变形,它有别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进行。

(2)全曲结构:全曲在曲式结构上大致可分成三大部分,主题、变奏l至4为第一部分;变奏5至9为第二部分;变奏10至主题回归为第三部分。

乐曲详解

主题为有表情的行板(Andante espressivo)。3/4拍。从四声部的主题设置中可以看出西欧浪漫派大师舒曼和门德尔松等人对格里格创作风格的影响。主题由A、B两个乐段各8小节的乐句组成,每个声部均以级进的方式做着半音上行或下行,低声部一连串的半音下行与旋律中持续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音型以及首句的旋律里就在两个声部间出现了减四、减五度,使音乐在一开始就背负了凝重感和悲戚感(见例1)。开头的旋律主音刚一出现就立即落到导音,刚爬行至属音又落回到主音,那欲下还上的旋律线条印证着作者内心煎熬般的痛苦。第一乐段中两个乐句的旋律是完全重复的,但第二句的低音以同样的音继续着低八度的下行,并与次中声部构成三、四、五度的音程,在句子后半部分左手加入了八度,而高、中两个声部也由前一乐句的三、四、五度的音程关系扩展到六、七、八度并形成和弦。以主音g为弱起拍的第二段第一乐旬是个转折句,高声部的旋律以极轻(即)的音量奏着上行乐句,左手却穿越右手在高于旋律音处做着呼唤似的音型,好似要挣脱内心的锁链。这时和声停在了急待解决的属和弦上,终句的旋律仍同A段的第一句,低音此时变成了八度下行,旋律与内声部一起构成厚实的和弦更显庄重与肃穆,而终止式使用的旋律小调的升Ⅵ级更似一个冷酷的提问。

变奏一:比行板稍慢但更安静(Poco meno Andante,ma molto tranquillo)的第一变奏仍然是三拍子,右手以第一个音带休止的和弦形式的三连音出现,音乐显得缠绵而凄婉,似乎是在抽泣。

B段低声部的左手依然在主题第一旬的高音区做着对唱,不过已由之前呼喊式的短小动机演变成了两句优美的下行模进短句。尾句左手在主题开始的三个音下行的动机上又做了一次重复,后半句左手仍以八度的半音下行结束。

变奏二:以詈拍的分解音型出现,激动的Agitato,使之前一拍的三连音拓展成了六连音(三拍)的形式,频率上快了一倍,但旋律骨干音仍是下行的。用右手来完成,弹奏时右手大指应贴紧琴键并同时做手腕的转动,左手以和弦的分解形式做着跳奏,重心也要侧重在左手大指的半音下行上,声音温暖清澈,似长着翅膀的小天使飘然降临人间。

第二句起向上的八度分解式开放音型跨越了两个八度,给人追寻探索的感觉,音乐既热烈又庄重。B段一连串向上的半音及跨越三个八度的由dolcissimo至pp的经过句子,带来了一种神秘感。尾句回归此变奏的首句音型,但低声部此时变成了持续的半音下行,并且音乐又回到了cresc,至poco sostenuto,最后以渐慢的∥结束。幻想成分在这里骤然消失,音乐重回庄严、凝重之中。

变奏三:柔板Adagio(La sopra melodia tenuta)。在音乐上与前一变奏的Agitato反差较大,并在音乐上要求旋律更持续如歌。在前几个变奏已变得不太明显的主题重回到这一变奏,并且主题旋律在左手的内声部,双手均以十六分音符带保留音的分解形式出现。

音乐仍然阴郁暗淡但十分轻柔安静,最后一句左手的外声部与右手的内声部将重音出乎意料地挪到第二个十六分音符上,与第四个十六分音符构成切分节奏,力度标记是mf,并伴随着agitato e stretto的演奏提示,后半句音乐才由这突如其来的不安转为平静,似乎想表达作者内心痛苦的挣扎。最后是以三个PPP结束这个变奏。

变奏四:乐曲进入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音乐形象忽然在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想的快板(Allegrocapriccioso)好似立即驱散了这阴郁的浓雾,仍然是三拍子的交奏里在快速下行的半音十六分音符音流中,高声部加 进了四分音符的切分节奏和跳跃的十六分音符,左手跳跃的八分音符双音(分解和弦)使音乐显得极为活跃。这里不由得让人想到哈林格舞曲,但是格里格仍没忘记他的半音乐思,右手一直在做着半音的下行,第二段第二句还加入了双音的半音下行,其独特的民族情调充溢其中。

变奏五:作者笔锋一转,随着一个更缓慢的(Pilllento)变奏把音乐带入到了乐曲的第二部分。左手率先在低音的主音上以,的力度向上冲的长琶音加半音回旋下行,引出了一个跨越近三个八度的宣叙调句子,前半程冲动质问般的语气在后半程减慢渐弱下来并带有一个延长符号,似叹息、似无奈,右手则接主题第一段的尾部。

接着左手再高一个八度把宣叙调句子略作变化地重复,右手也在高八度的位置复述此前的尾句,双手在不同的八度里同步同音再奏宣叙调句子,右手还接变奏的尾句,然后双手又提高八度,右手也再拔高重复这变化了的尾句。

如此力度对比反差极大的对话式问答,使音乐的紧张度大大地提升,音乐己不仅仅是忧郁了,而是被巨大的悲哀、孤独和痛苦笼罩着。PP的第二段的第一句以上行轻柔的分解音型和带倚音的上下飞掠的音型带来短暂的优雅,尾句又回到了A段第二句的奏法,只不过双手同音平行部分演变成节奏上的交错进行,显示着一股无可撼动的悲哀和沉重。

变奏六:快板谐谑曲(Allegro Scherzando)。一个节奏型的新织体出现了,这是一个两手以双音形式轮流奏出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满活力的带连断的二连音是由像倚音般迅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成一组的弱起拍音型。演奏时手的动作要干净利落,清晰明了。手指要带动手腕不断向上跳跃。尽管音型是短小的,但横向的线条仍然存在,句子的起伏也是由低至高再由高而下的一泻千里式。句子结构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改变,第二段加进来的sf让音乐更紧凑,不乏勇往直前之势。

变奏七:这是一个在第六变奏基础上的“变奏”。在和声与节奏上都没有太大变化的基础上,将第六变奏的双音和弦分解形式再分解成单音跳音,以双手轮流弹奏四音一组的相同音符的卡农形式出现。B段第一句的左手由下行改为向上的回旋分解,双手前半旬以连奏出现,随之的跳音下行还添加了灵巧的上波音,好似一个个美丽幻想瞬间地闪现,使变奏既温暖又带有些许不安的感觉。弹奏此变奏需要指尖的感觉敏捷而富有弹性。

变奏八:幻像过后依然是无可改变的悲哀,主题以原型的姿态在慢板(Lento)中变成了“葬礼进行曲”。缓慢的和弦在整段都以极轻的(pp)音量里却迈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每个音符的后半拍加进来的低八度单音与第二句加进来的高八度单音的呼应带来丝丝的寒意。B段此时双手两端的单音八度都变成了复八度,音量虽仍在PP和PPP的音量中,音乐却有着如寒风般地凄厉。

变奏九:音乐以安抚的方式引出了“有点像行板”(unpoeo andante)的变奏,这是整个乐曲中最富有表情、最丰富和最“西化”的一个变奏,让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这里主题被很巧妙地隐藏了起来,尽管作者没有忘记变奏中的半音职责和原始节奏的进行,但从旋律上几乎听不出主题的痕迹。音乐创作上运用了更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中双手滚动的琶音、半连跳音的持续弹奏、双手三连音及八分音符做着相隔五、六度上下行的同步行进,还有单手复八度的阔步级进都被更广泛自由地使用着,旋律有如说话式的音调使音乐有着迷人的的沉思。“好像痛苦中的动人的回忆,快到结束的时候消失在出现像牧神的笛子吹奏的一连串的经过句中。”但在延长记号和降B的同音反复之后音乐出现了Pih Lento的上行疑问句,在ff之后又重回到渐渐寂静下来的收束之中。

变奏十:从这个变奏开始,音乐以接近快板并带滑稽风格(Un Allegro e alla burla)的全然不同于前面的节奏形式引出了乐曲的最后一个部分。百12拍,前后两个八分音符夹着有休止的十六分音符构成的三拍子,蹦蹦跳跳地犹如小丑般搞笑的瘸步。右手以三度双音奏出简短而活跃的音型,左手在第三拍处敲着空五度,旋律中呈现的有着增四度音程的利第亚调式,使得民间舞曲的韵律欣然而至,而且这种节奏型一直持续影响着整个第三部分。

变奏虽然还是g小调,但音乐快活了起来。这时基本找不到主题的踪影,结构扩大了,调性在行进中做着变化,音乐游离到关系大调后就向着下属和弦方向过渡到降E,一串串的琶音式和弦伴随着双手三个八度的平行向上跨越。第二句加入了双手同音同步的八度及饱满开放的和弦,左手在g主和弦上不停地上下雀跃,力度达到了ff,音乐变得异常兴奋。

第二段首旬仍沿用首段的写法,从降B太调进入,随后调性开始变得不稳,也与前段的调性关系一样由不断上升的四度关系的音程导入到了降E、降A、降D,音乐的不安和紧张度在加剧,在一串强劲半音上行的琶音式和弦之后,音乐停在了a和声小调上……

变奏十一:这个变奏显得生机勃勃(Pih Animato),调性的变换更活跃了。作者利用远关系的转调巧妙地转到了降D大调,低音谱表仍是12/3拍,音乐有点神秘莫测。PPP的音量以与前一个变奏完全相同的节奏音型,从降D的属音悄悄地进入,高音谱表则是两个小节轮流为4/4泊和12/4拍,右手和弦的节奏是从主题衍生出来的号角式节奏,尽管音量很轻(整段都要踩住柔音踏板),但却有着那种进行曲般的坚毅和镇定,节奏上明显地有与左手“不合拍”的感觉。每句末尾还被不时进来的左手节奏音型在高声部的插入跳跃所“打断”。

第二句音乐上移至E太调,色彩上豁然开朗了许多,但仍继续着这被“打断”的音型和节奏。第二段是4/4拍,音乐转到G大调,仍然是和弦的进行式节奏,却将A段里两小节的内容紧缩到了一小节,低音以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频率连续六小节重复着上下环绕至九度间的属音,右手则连续四次地做着上行模进,音乐的紧张度此时加强了,进入最后一句,拍子又变换为12/8拍,在两小节双手轮奏的上行和弦后,出现了气宇轩昂的第十变奏高潮部分的音型,高唱凯歌朝着“胜利”的方向行进。

变奏十二:6/8拍,在G大调上继续沿着前面的音型进入这个“不太快的快板和庄严地”(Meno aHegro e maestoso)变奏。这个变奏无疑是整个乐曲里最辉煌、最具规模的变奏,这一部分需全力以赴(con tutta forza)地以fff的力度去弹奏,在非常强壮的附点二分音符时值和弦后是双手相隔三至四个八度的反向跳跃。此时音乐异常地宽广、豪气。

然而创作思路并未延续前面那“乐观”的情景,第十-变奏中“小丑”形象的节奏型在这里俨然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十分烦躁不安的“巨人”,似乎是被卷进一股巨大的涡流中,以飓风般的力量一路撕心裂肺地咆哮着。最后音乐在主属和弦上徘徊几次后,力度有所削弱,最终以双手交替弹奏的两串快速嘈杂的上行经过句式的和弦而结束此变奏。

变奏实施:芸拍,以“狂暴的快板”(Allegro furioso)回归到了主调及主题旋律,但却仍是没有喘息的机会。双手分别以两个快速的倚音向两端飞越,好似猛烈的鞭子重重地抽打着那断断续续的主题旋律,主题后半句也是强劲的和弦跳音,好似一副冷酷无情、拒人千里的面孔。

变奏十四:愤怒的主题此时像一头脱缰的“野马”,速度已来到了“最急板”(Prestissimo),力度还保持在两个ff上,旋律完全是以和弦形式奏出来。这个变奏省略了B段,A段在完整的两旬后连续两次在不同的八度上重复尾句后半句。接着,最后三个音双手连续上行三个八度的模仿后,节奏加紧了,变换成双手交替上行三个八度的卡农式轮奏(作曲家在此表明要更狂暴地演奏),好像欲罢不能,无法终止。在这样快速激烈的重复过程中,音乐显得既紧张又固执。最后的两个和弦似仰天长啸般的怒吼着降落在属音的导音上。在短暂的喘息后,一声低沉的八度重重地落在了Ⅵ级音上,再悄悄地滑向到属音D,浓重的低音渐渐地消失……

主题回归:全曲的尾声,主题第一部分基本与开头完全一样地再现了。作者似乎已身心疲惫不再苦苦地挣扎了,似乎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不可解的谜团。

格里格的这部作品不但“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非常抒情的作品,其中那些形象的发展使人们变化着胆战心惊的体验”。从整个作品弹奏技巧、钢琴化程度、音乐内容和声音效果来看,这部作品都不愧为一部难得的优秀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叶廷芳主编、张洪模编著《格里格》,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2.武宁著《挪威之音――浅析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钢琴艺术》2004年第11期。

上一篇:我为什么要编注《中国钢琴名曲50首》? 下一篇:倾国倾城的“音乐女大祭司”阿格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