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与气血津液的相关性初探

时间:2022-08-15 05:18:33

摘要:《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代表了东汉以前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该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加减进退丝丝入扣,处方配伍精当严谨,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始雏形。在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原文的基础上,发现在整本论著中无不体现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思想。五脏元真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五脏的功能活动也靠气血津液的活动来完成。因此,只有气血津液的充实、畅达,人才能安和。

关键词:《金匮要略》;五脏元真通畅;气血津液

1历代医家对“五脏元真通畅”含义的解释

1.1五脏的含义

“脏”原作“藏”,《说文解字》云“藏,匿也。”或指“收藏财物的府库”。五脏是内脏的总称。在《内经》中它是生命活动的主体,被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中枢[1]。后世将“五脏”概括为:从整体观念出发以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为中心,外应五方、四时、六气、五化、五味、五色,内系六腑、五体、九窍、五志、七情等相互联系,内外统一的人体功能系统。

1.2元真的含义

“元真”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大多将其概念解释为元气和真气。“元”最早是指“人头”。《尔雅·释诂》云:“元,首也。”《公羊传注》谓:“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洪武正韵》说:“真,神也,淳也,精也,正也。”可知,“元真”就是太乙始生之真元也。在古代哲学概念中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古代哲学家认为真元之气扬成天地万物,人亦如此,由先天真元之气所组成。历代医家就是根据元真的不同功用,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大致有几种观点,认为元真是:真气或元气;元阳;精血;正气;或是人体正常的机能。

对“元真”一词,虽然历代医家所释不一,但正如杨上善[2]注释《灵枢·决气篇》“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时说:“一气者,真气也。真气在人,分一以为六别”。认为元真的实质其实是精、气、血、津、液等物质。

1.3通畅的含义

“通”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达也”。“通畅”通畅在字义上可概括为充实、通达。一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一致的整体观念;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应当充实、旺盛。范曼玲[3]认为,“通畅”是仲景用来描述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机体内运动的状况。

2《金匮要略》与气血津液失和有关的相关疾病分析

根据疾病在气、在血、在津液的病理变化特点,将《金匮要略》的疾病进行归纳、分类,寻找错综复杂的疾病表象背后存在的共性因素,在杂乱的临床用药当中找寻特定规律。透过疾病表象的肤浅认识,深入到疾病本质的更深一层。

2.1与气失常有关的疾病

与气有关的疾病主要表现气虚(阳气不足)和气机的失调这两个方面所导致的不同病症。气虚的病变表现为推动无力、固摄失职、气化不足等异常改变。 如湿病、历节 、腹满寒疝、胸痹心痛、呕叶下利等病证均是由阴寒凝滞,阳气虚衰,气机逆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或伴有吐利等。治疗以附子、乌头类辛热之品径驱其寒,代表方剂如大乌头煎、乌头赤石脂丸、乌头汤、乌头桂枝汤、四逆汤等温法以散寒为目的,无论内寒还是外寒,均以温为通。气机失调是指气机的紊乱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如痉病、腹满、宿食、黄疸、下利等病证,或有燥屎,或有积滞,或积热,导致腑气不通,邪滞于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用下法以通畅气机。

2.2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

《金匮要略》津液代谢障碍类病证主要集中在痰饮病、水气病、咳嗽上气及湿病等病篇。“湿、饮、水,异名同类也”,三病一源三歧,均由津液不归正化,形成病理产物而致。古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疾病首重祛邪,仲景有汗、利、下二法,皆以逐邪为务。水邪在表,病势尚浅,可汗而散之;水饮积聚,汗不可除,当利小便;饮邪深重,前法力所难及,唯用攻逐,使从二便速去。三法非仅取效方式不同,驱邪力度、深度亦不同。

2.3与血失常有关的疾病

出血是血液不循正常脉运行,从口鼻诸窍流出于体外,在治疗上以止血为大法。根据出血的具体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温中止血、温脾涩肠摄血、清热利湿止血等等。《惊悸吐衄下血腹满淤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篇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出血证的具体治疗方剂:“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4]。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血脉空虚,不能正常运行以濡养肌肤筋脉的病机表现。在治疗上以活血行血为大法,同时亦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辅以祛风、养血、通络之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提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

《金匮》治疗瘀血方剂运用特点可总结为:消中有补,寓养于破;血气相依,化瘀必理气;津血同源,祛瘀宜治水;通以祛闭,推陈而致新;峻药缓攻,消瘀勿伤正;以温为通,刚柔相济[5]。

3结语

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自序中强调“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可见正确的辩证才是治病的关键。脏俯经络的病变尽管临床表现万端都离不开气滞水停血瘀、五脏元真不畅的基本状态。故《金匮要略》“五脏元真(气血津液)通畅,人即安和”理论,准确论述了人体这一复杂生理病理机制,在解决疾病难题时,紧扣“元真不通”之病机,围绕气血津液贵在通调之治疗原则,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烟建华.《内经》五脏概念研究.中医药学刊.2005,23(3):395-406.

[2]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范蔓玲.“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探颐.吉林中医药.1991(3):46-47.

[4]徐重明.论《金匮要略》对于血病的证治.陕西中医1993,14(6):280-281.

[5]陈伯伦.《金匮要略》血瘀证方剂配伍特色.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1):12-13.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体会 下一篇:中医止咳的5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