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A―Au NCs体系在氯霉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5 05:09:28

BSA―Au NCs体系在氯霉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探讨了用BSA-Au NCs荧光体系,并用该体系建立测定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的新方法。实验表明,BSA-Au NCs荧光体系在pH=7.6的PBS缓冲溶液中可以发出较强的荧光,而加入CAP后,BSA-Au NCs体系的荧光发生猝灭。且CAP浓度在4.0×10-9~4.4×10-8mol/L范围内与BSA-Au NCs体系荧光猝灭的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2,检出限为1.2×10-9mol/L(n=11),以此建立利用荧光猝灭法测定CAP的新方法。实验考察了常见离子等对该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离子对实验的干扰有限,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新方法应用于牛奶中CAP的检测,其相对标准偏差(RSD)≤1.88(n=6),回收率为98.8%~101.75%。

关键词:氯霉素;BSA―Au NCs;荧光猝灭

中图分类号:065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367-6358(2015)04-0233-04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比革兰阳性菌更强,常用于动物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在动物肉、奶、蛋等食品中的残留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例如,CAP具有抑制骨髓造血机能,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低浓度的药物残留还会诱发致病菌的耐药性。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禁用药物。目前,测定氯霉素常用的方法有色谱法,免疫法,化学发光法,电化学法,光度法,微生物法等,但都存在一些缺点,如高效液相色谱价格昂贵、样品前处理复杂;电化学法重现性较差;微生物法灵敏度低,检测周期长等。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急需发展一种灵敏、快速、简单、准确的方法用于农、兽药残留的测定。

金纳米团簇(Au NCs)是由Au的几个至几十个原子结合成的相对稳定的分子级聚集体。根据文献报道,BSA在金纳米簇的合成和稳定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在Au NCs的合成过程中,BSA中酪氨酸上的酚羟基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还原性,可以将Au3+还原成Au0,而BSA对金纳米簇的包裹和稳定则是通过半胱氨酸残基与Au形成的Au-S键。BSA-Au NC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具有荧光探针所具有的荧光量子产率高、比表面积大、表面易于修饰以及荧光性质可调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BSA-Au NCs荧光体系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方法,并应用于CAP的检测,克服了上述方法中仪器昂贵、操作复杂、重现性差等缺点。而利用BSA-AuNCs荧光猝灭法测定氯霉素含量鲜见报道。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仪器

RF-5301PC型荧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Cary 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 Co),pHS-3C精密型pH计(上海雷磁分析仪器厂),FAll04型电子分析天平(江苏泰兴电子仪器厂)。

(2)试剂

牛血白蛋白(BSA,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氯金酸,氯霉素(武汉银河化工有限公司),pH=7.6的PBS缓冲液配制:配制0.10 mol/L的磷酸氢二钠母液,然后用0.10 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调至相应的pH值。以上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所有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1.2BSA-Au NCs体系的合成

BSA-Au NCs的合成依据参考文献并稍作修改。首先将5.00mL HAuCl4溶液(37℃,10mmol/L)加入到等体积的BSA溶液(37℃,50 mg/mL)中,于37℃下搅拌10 min后加入0.50 mL 1.0mol/L NaOH(此时反应液的pH值约为12),继续搅拌12 h,即可获得BSA-Au NCs。取出后保存在4℃的环境中备用。

1.3测定方法

在一系列5 mL比色管中加入2.00 mL BSA-Au NCs合成液和不同浓度的CAP,用pH=7.60的PBS缓冲溶液定容至刻度,在28℃下反应5 min后,于λex=285 nm处测定相应荧光强度IF。实验的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5 nm。

2结果与讨论

2.1BSA-Au体系的表征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见图1a)和荧光光谱(见图1b)对所合成的BSA-Au NCs进行表征。由图1a可知,HAuCl4的紫外吸收峰在290 nm,BSA的吸收峰在275 nm,而合成的BSA-Au NCs体系吸收峰在278 nm(曲线3),可见BSA-Au NCs体系的吸收峰位置与HAuCl4、BSA都不一样,且吸收峰的峰形与HAuCl4、BSA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1b为BSA及BSA-Au的荧光光谱,由图1b可知,BSA的荧光光谱在355 nm,而BSA-Au NCs的荧光光谱在680 nm处,这与文献报道相类似。以上结果证明,本实验成功合成了BSA-Au NCs荧光体系。

2.1BSA Au NCs-CAP体系建立

BSA-Au NCs体系的荧光强度对于以BSA-AuNCs为荧光探针的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灵敏度都有很大的影响。图2中a为BSA-Au NCs的荧光发射光谱,可见所合成的BSA-Au NCs荧光强度大、峰形好,为CAP的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按照试验方法考察CAP对BSA-Au NCs的荧光猝灭情况,如图2所示,BSA-Au NCs在680nm左右有一个很强的荧光峰,但随着CAP的加入,BSA-Au NCs的荧光却有规律地猝灭,从而可建立BSA-Au NCs-CAP体系用于CAP的测定。

2.2实验条件优化

2.2.1pH值的影响

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试验了不同pH值对BSAAu NCs-CAP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等于7.60时,CAP对BSA-Au NCs体系荧光猝灭达最大值,所以本实验选择pH=7.60为实验的最优酸度。

2.2.2缓冲体系的选择

试验了Tris-HCl、PBS、硼酸一硼酸钠等缓冲溶液对BSA-Au-CAP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S缓冲溶液中,CAP对BSA-Au体系的荧光猝灭值较大且效果最好,故实验选择PBS缓冲液来定容。

2.2.3温度和反应时间的探讨

按照实验方法配好试剂后,分别在15、20、25、28、30、32、35℃时,于λex=285 nm处,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5 nm条件下,测定相应荧光强度IF,并计算荧光猝灭量IF发现体系在28℃下荧光猝灭值IF最大,而且体系在5 min内反应完全,1h内荧光强度基本维持不变。

2.3工作曲线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绘制工作曲线(见图3)。结果表明CAP的浓度在4.0×10-9~4.4 x 108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猝灭值IF与CAP的浓度c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F=0.63c+7.53(IF为荧光猝灭值;c为CAP浓度,mol/L),其线性相关系数r=0.9972,用3σ/k计算方法的检出限为1.2×10-9mol/L(S/N=3)。

2.4干扰试验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考察了多种共存物质对体系的影响。当CAP浓度为2×10-8mol/L,相对误差≤±5%时,各共存物质(相对于CAP浓度)的允许最大倍数(见表1)。由表1可知,常见共存物质对CAP的检测几乎没有影响,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2.5样品测定

牛奶样品的预处理:牛奶样品从附近超市购买,准确称取10 g试样后置于50 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乙腈定容至40 mL,涡旋振荡提取1 min,超声提取10 min,以3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层清液5μL按上述试验方法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见表2)。由表2可知,方法的回收率为98.80%~101.75%,RSD小于1.88%,可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具有实际推广应用的价值。

上一篇:在校高职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 下一篇:浅析音乐节奏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