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寂寞的童年教会我们的

时间:2022-08-15 02:38:58

那寂寞的童年教会我们的

你不能将一只粉红色的小猪变成天蓝色的翠鸟

说到童年的事,我和先生开展了一场比惨大会。

先生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教上严苛有余而同理心不足。先生小时候,父母都要求他放学后马上回家,平时也都要求他呆在家里。他说,甚至逢年过节都不能出去玩,有一年除夕,因为父母不准自己出去玩,他就一个人在阳台点一种叫“土地雷”的爆竹玩,声响吵到了他父亲,结果被揍了一顿。

父母管得实在太紧,先生说,现在参加同学聚会时,别人都会说到小时候一起玩,谁和谁闹了些什么趣事,谁和谁打架,谁和谁又怎么捣乱,谁爱去谁家之类的……他全没参与过,这些记忆都与他无关。他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

我也一样。

记得小时候,父亲是我们那条巷子里的异类。邻里多是普通工人,只有父亲毕业于名牌大学,在城里的建筑设计院当工程师。据说他从小就出类拔萃,他自己津津乐道的细节是,别的孩子趴在地面上玩弹珠的时候,他最多只站在旁边看一看。我顿时脑补了一个情景,年幼的父亲冷漠地看着一群泥猴子疯,而他脸上那种不屑,一直是我最熟悉的一种表情。

我经常被他从一群猴孩子里叫出来,一路训着回家。他让我在家里识五线谱,学毛笔字,他希望我区别于院子里那群猴孩子,像他一样成为“精英”。

暑假的中午,他在午睡,世界静悄悄。邻居小朋友家里的电视里,传出我喜欢的电视剧的声音。有时候是《射雕英雄传》,有时候是《星星知我心》,我蹑手蹑脚地侧身走出家门,一溜烟跑到别人家,坐在地板上看起来。过一会儿,我家里传来了我爸搬动自行车的声音,我浑身一激灵,可来不及跑回家了。

我像等待鞭炮响起来那样地等着我爸的声音。多数他推着自行车,在邻居的窗外沉着脸喝我:“看一会儿就回家去写作业了!不要成天看这个。”虽然我暂时可以继续看下去,可是看电视剧的那种快乐,好像被挖去一个洞。

因为有着这样相似的童年,我和先生长成了比多数人更宅、更呆的成年人。这一点,自然使我们在孩子教育上作出了与上一辈不同的选择。我们希望孩子更自由开放,拥有更多三教九流的朋友。

因为我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一个孩子与其同类在一起是最快乐的。孩子需要朋友。孩子需要从朋友那里得到认同,得到呼应,得到陪伴。小伙伴就像另一个小幼兽,属于他们之间幼兽互动的乐趣,是我们成年人无法代替的。

我也晓得,人是最生动的书。朋友,是与自己发生了“关系”的人,是更深刻的“书”。

然而奇怪的是,儿子却完完全全遗传了父母的宅。他十岁“高龄”,似乎也没有交上什么很好的朋友,而且对于微信、手机这些小朋友们热衷的社交工具,他全然没有兴趣。人的能力都是用进废退,可以想见,他的交际能力,他的情商,他的现实意识,都是比较薄弱的。

我曾经为此焦虑。直到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任何孩子来到世间,都带着自己的粮草和地图,有他预先写好的性格命运。父母所能修改的,只是一部分――就像你不能将一只粉红色的小猪变成天蓝色的翠鸟。

看本雅明的回忆书籍 《柏林童年》,写到他童年遇到的种种事件、人物,甚至包括蝴蝶、苹果、动物园里的水獭,甚至包括街道、旋转木马、针线盒、柜子,当然,更有他的亲戚、保姆,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都市中度过的童年,竟然没有写到任何一个具体的伙伴。那是一个何等寂寞的童年。

然而,即使是最细微的灰尘,也可能教给他贯穿一生的某个启示。人是在各种命运里学习的。回想起来,对于我的寂寞童年,我学到了不少;而我的孩子,我希望他能在交友中学习,也希望他在寂寞中学习,他愿意选择哪一种,我都陪他。

上一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下一篇:在作文中播洒“虚笔”的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