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建筑师 再次让世界瞩目

时间:2022-08-15 02:21:57

华人建筑师 再次让世界瞩目

华裔建筑师崔悦君(Eugene Tsui)打算在人口密集的美国旧金山市建造一座高达3200米的圆锥形“终极塔楼”,它将有500层高,底座直径达1829米,能容纳100万人同时居住……尽管它目前仍处于构想阶段,但崔悦君更希望未来世界各地任何一个高密度的大城市都可以建一座这样的“终极塔楼”,从而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崔悦君还曾设计过革命性的直布罗陀海峡浮桥,如果这条世界上最长的“桥梁”得以兴建,相信会为西班牙以及北非带来庞大经济效益……

不仅是崔悦君,马岩松以玛丽莲・梦露大厦而扬名加拿大,朱锫在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旁和弗兰克・盖里等世界建筑大师“同台演出”,贝聿铭应法国总统之邀设计的卢浮宫入口成为了巴黎乃至法国的象征……

如今,华人建筑师声名鹊起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了,而且这些融入主流建筑界的华人建筑师还因为其东方背景,似乎比西方建筑师的视野更宽。

崔悦君&终极塔楼

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建筑物唯有向高空发展,摩天大楼越建越高。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崔悦君计划在人口稠密的旧金山市建造一座全球最高――楼高500层的圆锥形“终极塔楼”,楼底直径达1829米,总建筑面积为163平方公里,能容纳100万人居住,而且能源食水全部自给自足,绝对环保。

这座造价估计高达150亿美元(约1065亿元人民币)的高塔矗立在旧金山市海湾附近,湖水环绕四面。崔悦君由树木从根部吸收水分再运到树顶的原理得到启发,设计出类似装置,令整座塔楼就像一棵树,可以直接从四周的湖水、阳光甚至空气中吸收水分和能量,绝不会污染环境。

塔楼使用的能源也很环保,其表面覆盖光电太阳能吸收板,还使用“大气能量转换系统”,利用塔楼顶部和底部的气压差来发电;风力涡轮发电机则为塔楼提供辅助电力。崔悦君称,整座塔楼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如同一座“活着而且会呼吸的建筑物”。

为确保居民生活方便舒适,塔楼有144部电梯,围绕在塔楼的,电梯用压缩空气产生垂直推动力,时速可达20公里,只需9分40秒就可以从底层到达顶层。

此外,塔身的窗户都有特别设计的空气动力学风帽,将自然风引入塔内,保持空气新鲜。塔身还安装无数面反射镜,让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每层都将修建开放式的花园阳台,供居民休闲散步。塔楼的电动车都由丙烷和氢气这样的清洁能源推动,避免排放废气。

崔悦君首创以研究自然现象和环境作为全面的设计基础,包括发展新建材料和方法,开创“进化建筑学”先河。他曾在加州设计一间防地震球形房屋,被当地报章形容为狂野得像一只吃了类固醇的海洋生物。

马岩松&玛丽莲・梦露大厦

2006年3月28日,马岩松及其MAD建筑事务所获得加拿大米西索加市超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权。

早在2005年底的一天,多伦多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马岩松站在加拿大米西索加市的空旷土地上,湛蓝的天空和风中的泥土气息让他感到心旷神怡。几个月后马岩松和他的MAD便以一个夸张流线造型的设计赢得了世界的眼光。设计方案用连续不同的角度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形成曲线体,这样一来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大楼开盘后一天内被卖光,人们趋之若鹜以至于顾不上关心购房的楼层和朝向。这幢大楼被报纸评论称为“玛丽莲・梦露大厦”。

马岩松自豪地说:“我的设计喜欢用曲线,这样人们会逐渐认识到高度在城市环境中并不那么重要。同时曲线体也唤醒了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梦露大厦的主旨就是:我们要让住在家中的每一个人开窗就感受阳光,抬头就能看见湛蓝的天空,而不是抬头只能看到钢筋水泥的阳台和楼板。”

而2009年即将在加拿大完工的这座超高层住宅建筑,对马岩松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他和他的团队将再也不用通过各种竞赛来获得设计大项目的机会,而且完成了变被动为主动的角色转换。这对于一个年轻建筑设计师来说是莫大的激励,也是太大的诱惑――梦露大厦建造还没有竣工,楼房便在一夜之间售完,看到商机的开发商希望马岩松依葫芦画瓢,再画一张一模一样的图纸,并且可以提供多倍的设计费。但马岩松拒绝了,他重新设计了一个作品拿给开发商――马岩松的“固执”在于他长久以来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不仅仅只是被开发商“利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与坚持。

几年前,马岩松刚从国外回到北京时,建立了一个只有3人的建筑师事务所,取名为“MAD”,寓意“疯狂”。但由于国内项目都要投标,屡投不中,结果无项目可做,闲得无聊,马岩松决定去设计金鱼缸。他买几条鱼得到了一个免费赠送的鱼缸,浴缸呈方形。马岩松用录像机连续几天记录所有鱼儿到过的方鱼缸中的地方,并画上红圈。后来发现有些地方鱼儿根本不去,可见方形鱼缸其实是设计者从容易制作出发作出的主观设计,而不是从鱼儿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于是马岩松将方鱼缸重新设计,减去了那些鱼儿不去的空间,最后的作品有一种正负空间的感觉,而鱼儿在里面游得也相当畅快惬意。

对此,马岩松有一段精彩的论证:“人和鱼有可比性,这个城市有多少人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谁能说自己要这样的房子、这样的空间?鱼不说话,人可以说,但很少有人能说出自己想要什么。”而这样的“苦功”也为日后他建造拥挤而富人性化的超高层建筑打好了基础。

朱锫&阿布扎比艺术展览馆“无柱空间”

2006年12月,中国知名建筑师、朱锫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师朱锫收到了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理事长托马斯・克伦斯的邮件:“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设计,整体的概念设计令我们印象深刻,我们期待着它对世界建筑领域产生影响。”

何种设计让托马斯・克伦斯如此兴奋,答案就是朱锫新设计的阿布扎比古根汉姆博物馆附属建筑――阿布扎比艺术展览方案“无柱空间”。

中国总是被称为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这一次,中国建筑师也终于有机会在另一个国家参与“实验”。

朱锫于2006年年底意外接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邀请,他设计的概念方案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就被通过,成为被批准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附属建筑的第一位建筑师。这表明中国建筑师已经可以在阿布扎比这个海湾城市和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安藤忠雄及让・努韦尔这样的世界级大师一起“同台演出”。

“设计任务书对我的要求是要表达对未来艺术展示空间的理解,及对当地文化的解读。这个建筑还要在双年展期间为当代艺术做展览,同时在非双年展期间也会举办艺术表演”。朱锫在美国留学期间曾长期在加州生活,也到过迪拜等一些海湾地区城市,针对阿布扎比这个半岛城市的基地,他认为海洋性沙漠气候潮热的特点最重要的是通风,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具有未来速度感的“无柱空间”方案。虽有人质疑该结构看起来不成立,但朱锫称,“结构有多种体系,梁柱只是其中之一,‘鸡蛋壳’就没有柱子支撑,但它同样好好的。”

朱锫带领的设计团队特别强调从当地的建筑及城市中吸收营养。因此,朱锫的设计好似从地上升起,建筑像一个飘浮在空中的屋盖,为地面提供阴影。人们沿着一个连续的坡道从水边向上,穿越首层公共空间及飘浮在空中的展示空间,最终到达屋顶平台,一个可以作为户外展览、艺术表演及眺望大海的第二陆地,而在建筑内部则形成一个富有流线型的全新展示空间,从内到外都是三角折面,缝里会有光线宣泄下来,非常科幻。朱锫认为这个建筑不属于现在,而是属于这座城市的未来。

建筑评论家史建表示:“这个建筑就像是从地上升起、探出海边的宇宙飞船,落在了阿布扎比,很有未来感和速度感。但又和这座城市的文化、气候、习俗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贝聿铭&中国驻美国新大使馆

曾经沿着华盛顿DC的西北部中心公路――康涅狄格大道向北前行,一眼就能看到大规模的施工现场。在工地现场充满了焊接溅起的火花和钢钻发出的轰鸣声。但是很少有居民知道在2.323万平方米土地上的这个钢铁骨、水泥构造的“要塞”是中国的新大使馆。因为它是“无声无息地”开始施工。如今,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的这座大使馆,已成为进驻美国的历史上最大的外国大使馆。

这座建筑由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的贝建中和贝礼中设计,他们的父亲就是著名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贝聿铭曾设计过香港地标性建筑――中银大厦,而且在此次大使馆的设计方案中担当顾问。这座耗资不菲的大使馆建造了3年,带有世界最杰出建筑师的印记。新的大使馆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由中国花岗岩和法国石灰石建成。

根据贝建中的说法,中国政府对设计只有一个具体要求,就是要传达中国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当今世界的角色。新建筑的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当代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理解:进口处设计两边匀称,并面朝南,内外呈立体三维的一系列感觉。新使馆有宽阔的入口大厅,多层次的天花板、带角的屋顶,露台上有传统的中国假山园林。它还拥有200间会议室和可容纳1000人的多用途大厅。

(摘自2008年第7期《华人世界》)

上一篇:菲尔普斯 一条鱼的人神之路 下一篇:黑瞎子岛回归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