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性质的语音学分析

时间:2022-08-15 01:59:46

“儿化”性质的语音学分析

摘 要:本文从语音学方面对“儿化”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儿”是可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关键词:儿化 性质 语音学分析

赵元任(1979:117)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1984:165)认为:“[后缀]……。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作“儿化”,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这似乎成了当今语言学界的权威性观点,几乎所有涉及该问题的述说或著作也多持此看法。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欠妥:因为“儿化”中的“儿”是能够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角度讲书面上也应该写出来。下面从语音方面加以说明。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儿化韵”中的“儿”的读音叫作“儿化”音。先看一个“儿化音变规律”简表:

上表方括号中所列出的每一组读音,后面一个是“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之后“儿化韵”的实际读音。可以看出,“儿化”音和前面音节的融合是有规律的:“儿化”音和前面相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个相同的音位(如无韵尾或有-u韵尾的情况都只加卷舌动作);“儿化”音和一系列不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系列相应的不同音位。正如李延瑞(1996)所说的“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两个音节由于长期快速连读而形成的一种语音融合现象,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成套的儿化韵系列。”上表所示其实就是李延瑞所说的“成套的儿化韵系列”。对这一“成套的儿化韵系列”的总结较为典型的学者是李思敬先生。他从“儿化”音为复元音[??]的角度出发,按拼合和化合两种方法将“儿化”音和前面音节(十三辙)组合音变后得到的“儿音位”(用{?}表示),总结为7个(李思敬,1986:125),现抄录如下,并每个音位举一例:

[a?]:芽儿[ia+??—ia??]

[??]:歌儿[k?+??—k??]

{?}=[u?]:核儿[xu+(?)?—xu?]

[??]:肠儿[t??a+??—t????]

[??]:八成儿[t????+??—t????]

[??]:错儿[??u?+??—??u??]

[a?]:打杂儿[?a+??—?a?]

李延瑞进一步将这7个音位概括为5个,即[a?]、[??]、[a?]、[??]、[u?],并把{?}称为这5个音位的“形态音位”。形态音位就是由出现在某词素变体中的一组音位组成的语音单位。比如[-s]、[-z]、[-iz]等音位在英语中代表复数的意思,所以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语素是由许多音位来体现的。这些音位可以总起来成为一个集合,并给它起个名称叫“形态音位”,通常用{s}表示。所以形态音位{s}所表示的不止是[s]一个音位,而是[-s]、[-z]、[-iz]等一组音位。类似的{?}也是一个形态音位,它代表着若干个音位。但这若干个音位都表示一个“儿化”的意思。《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儿”用作韵尾时写作“r”,这个“r”就是按形态音位来处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表示一般的儿韵时又单独列出一个“er”的原因。具体用什么符号表示那是正字法的问题,与语音的认识和分析无关。

我们再来看一下“儿”能不能成音节的这一说法。它涉及到“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成“儿化韵”之后,在这一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即在语音流中“儿音”是黏着并附属于前面的音节,还是和前面音节处于平行、对等的地位。“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的过程中,王洪君(1999:182~184)认为“……‘儿’原有的特征向前移动到前字音节的韵尾、韵腹的过程。当‘儿’的卷舌特征前移到前一音节的韵尾和韵腹时,就会出现与它们的特征是否‘共容’的问题。如果互相共容,则原韵尾和韵腹的特征保留,否则就会只保留原韵尾和韵腹与卷舌特征共容的特征,删除那些不能共容的特征。”可见,一方面前一音节和“儿化”音都部分地保留了相互共容的音素(既有韵腹或韵尾的音素成分,又有“儿化”音的音素成分,这可以通过儿化韵的实际读音证明);另一方面,二者都部分地保留了可相互共容的音素发音特征(韵尾和韵腹的发音特征,儿化音的卷舌特征)。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哪一个选取的比重大一点儿的问题。由于前一音节既有声母又有韵母,往往比重大一些;而“儿化”音只是一个音素(至多两个音素,即复辅音的情况),常常比重相对小一些。这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儿化”音和轻声“啊”的变读中第二个音节一样,是前一音节的附属品,也就得出了“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的结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都改变或删去了部分原有的音素或发音特征,也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共同融合成一个“儿化韵”音,二者在“儿化韵”音节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平行的,不是隶属关系。如果说,“儿化”音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那么也可以说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所以说,“儿”和它前面的语素一样是可成音节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儿”作为一个语素,它的语音条件是具备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和前面的语素共用一个音节,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判定它是一个完整的语素。

综上所述,“儿”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儿”不但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4]李延瑞.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J].语文研究,1996,(2).

[5]李思敬著.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6]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立冬 韩玉平 山东聊城 聊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252059)

上一篇:王东:用爱创造一个生命平等的医疗环境 下一篇:何新明:演绎经济低迷下的增长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