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5 12:09:16

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SonoVue法对3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的超声造影检查过程,根据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病灶回声变化规律及造影增强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 肝脏转移瘤表现为“黑洞”征,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轮辐状”增强,略呈离心型,肝硬化结节与肝实质呈同步强化。结论 超声造影能动态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不同灌注特点,对肝脏肿物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性病变 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51-01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的关键, 如何进一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是影像学所关注的课题。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及新型造影剂的使用,超声造影在检查肝脏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对39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实时动态的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28~59岁,平均48.60 岁。经病理或增强CT证实的原发性肝癌16例(肝细胞性肝癌13例,胆管细胞性肝癌3例),肝转移性肿瘤4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肝血管瘤9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肝脏硬化再生结节2例,肝不均质脂肪浸润3例,肝炎性病灶2例。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AloKa公司的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机械指数(MI)调整为0.08,造影剂采用意大利公司生产的声诺维SonoVue六氟化硫微泡,使用前在25 mg的干粉剂中加入5ml的生理盐水配置成混悬液。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扫查肝脏,记录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回声特征等,提示初步检查意见,然后选取清晰的观察切面,进入谐波造影状态,启动超声造影模式。自左侧上肢浅静脉团注法注入振荡混匀的混悬液2.4ml,一般在2~3s内将造影剂全部推进,尾随5 ml生理盐水冲洗。自造影剂开始推注时计时,实时连续观察病灶的灌注时相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存贮全过程动态影像,在造影后及时进行录像资料分析。

参照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联盟(EFSUMB)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超声造影诊断标准[1] :观察病灶在动脉期(10~30s)、门脉期(31~120s)及延迟期(121~360s)增强特点(包括增强的时间、强度和消退时间)并和周围肝组织的增强情况比较判断病灶的良恶性。对在动脉期出现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回声低于肝组织的病灶视为恶性;对在动脉期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持续、回声仍高于或等于肝组织的病灶,或在3个时相均无增强表现的病灶判断为良性。

2 结果

新近开展的超声造影技术,极大提高了超声的定性诊断水平。本组39例患者未发生与超声造影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对比增强超声表现:①肝脏原发性肝癌,病灶在动脉期早期呈整体增强,病灶增强达峰时呈高回声,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程度消退,表现为低回声,均为快进快出。②肝脏转移瘤,动脉期早期呈整体增强或周边厚圈状增强增强,轮廓清后呈“黑洞” 表现,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回声减退显著(图1)。③肝血管瘤,整体的超声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 动脉期5个病灶呈周边结节状增强,3个病灶均匀增强。至门脉期和延迟期7个病灶增强范围呈向心性扩展,变为以等回声为主的表现,1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④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病灶动脉期表现为“轮辐状”增强(略呈离心型),在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缓慢,曾等回声或稍高增强回声(图2)。⑤肝脏硬化再生结节,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或快于周围肝实质开始增强,增强程度逐渐与周围肝实质一致,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消退。⑥非均匀性脂肪肝,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开始增强,高峰时呈均匀等增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消退,在整个造影过程中,病灶增强程度与周围肝实质始终一致。⑦炎性病变(2个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增强,其中1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与周围肝实质相似回声,另1个病灶在门静脉及延迟期逐渐消退呈低回声。

3 讨论

超声造影是近年来超声发展的新技术,由于超声造影可持续动态观察肿瘤及肝实质内造影剂进入和消退的全过程,能更全面显示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及回声变化情况,因此超声造影对肝占位性病变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其定性诊断率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2]。

图1 肝转移癌超声造影声像图图2FNH 超声造影声图

在实时动态扫描中,本文13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有“快进快出“表现。动脉相瘤体多显著增强,并可见不规则、分支状增强的血管伸入瘤体内,至门静脉相、延迟相快速消退后,呈低回声。有学者认为[3]大多数肝癌的血供较丰富,且以动脉供血为主,供血动脉扩张、迂曲,肿瘤周围及中心有异常增生的血管及动静脉吻合支,故在显像中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对肝血管瘤造影可见周边结节状增强和向心性充填现象,国内外学者[4]认为这种增强形态或环状增强向心性扩大是肝血管瘤超声造影图像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肝血管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静脉血窦交织构成,瘤内血管血流速度缓慢,故造影剂进入病灶后能停留较长时间,所以消退时间延长。

肝脏是转移瘤的高发器官。转移瘤多发于消化道、乳腺、肺脏、胰腺及肾脏等脏器,大部分呈多发病灶,由于受原发癌病灶及血供的不同影响,灌注增强表现多种多样。瘤结节多在动脉相增强,持续至延迟相早期,瘤体增强形式可见较宽的周边增强,部分接近中心,少数于门脉相开始增强,至延迟早期完全消退,有“黑洞”表现[5]。由于肝脏转移瘤超声造影复杂,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肝脏上出现的异常结节,如果造影后仍有争议者应做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在二维图像上表现为低回声、稍高回声或伴有声晕,病灶动脉期表现为造影剂由肿块中心向四周轮辐状增强模式,这与FNH无包膜,血供为自中央向四周离心性分布有关[6]。

总之,超声造影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已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超声造影、影像特点认识的不断提高,超声造影将会在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lbrecht T, Blomley M, Bolondi L, et al. EFSUMB Study Group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ontrast agents in ultrasound[J]. Ultraschall Med, 2004, 25( 4 ):249-256.

[2]Quaia E, Calliada F, Bertolott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with contrast-specific US modes and a sulfur hexafluoride-filled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confidence [J]. Radiology, 2004, 232(2 ): 420-430.

[3]王晓宇,李海鸣.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3):14.

[4]Dietrich CF,Schuessler G,Trojan J,et a1.Different/ation of focaI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hepatocellular adenom a by contrast―enhanced.

[5]徐辉雄,吕明德,谢小燕,等.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 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7):532-534.

ultrasound.Br J Radiol,2005,79:705―706.

[6]王文平.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8,5(1):5.

上一篇:CT检查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超声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