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外”塑造出课堂的精彩

时间:2022-08-14 11:30:20

让“意外”塑造出课堂的精彩

优秀教学案例(上)

编者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教学活动要聚焦课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课程标准,针对复杂多变的学情,注重教学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近年来,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系统一直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精选了塘沽一线教师的9篇优秀教学案例,希望能使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立足课标、聚焦课堂、体现预设与生成的有益启示。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新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越来越成为学习的关注点,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共同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和发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注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堂最鲜明的特征。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教学。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备得很好的教案,往往会被想象不到的“意外”打乱。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学生们的这些“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课堂效率最大化,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

二、案例描述

我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一课之前,对于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已经准备得很好了,而且认为只要现象明显就行了。结果上课时出现了一些我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况】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课堂上应该演示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学生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再加热,红色溶液又变回了紫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够生成碳酸,碳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知识。但是恰恰在这节课上出现了意外情况:在演示中把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很快就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但当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时,石蕊并没有恢复紫色。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引起了学生们的议论。

【问题研究】

此时我并没有一带而过,也没有急于解释。我故作不解地对学生说:“实验出现了问题,大家一起来想想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学习知识。”接着我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们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

1.石蕊试液会不会有问题?

2.由于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不会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石蕊试液中,受热时,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

【设计实验】

按照学生的假设,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提供的药品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种实验: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

【学生分组实验】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观察现象;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观察现象;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

各小组汇报小组实验现象及探究结果:

1.取紫色石蕊试液1~2ml,滴加1~2滴稀盐酸,加热, 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说明盐酸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且受热红色不褪去。

2.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再加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褪去。说明没有盐酸则实验现象正常。

3.往1~2ml紫色石蕊试液中吹二氧化碳气体,滴加1滴稀盐酸,再加热,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受热红色不褪去。说明有盐酸则实验现象异常。

综合学生们的实验结果,最后他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石蕊中,受热时,碳酸分解了,但是由于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

【实验改进】

学生们在评价和交流中,直面刚才实验失败这一事实,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对这个实验进行一下改进呢?”学生们在一阵讨论中又提出了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由于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而且氯化氢太少,形成的盐酸浓度太低,不会挥发出来,因此红色不会褪去。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因此可以用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没有氯化氢,应该就不会出现这种异常现象。接着学生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重新进行了实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三、案例评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然而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唯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表述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文本解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开发的策略。

1.直面实验失败,生成教育资源。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的许多突发事件,是课程的资源。尤其是在化学实验课上,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常有的“异常现象”、稍纵即逝的“短暂现象”等出现之外,失败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有些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意外地失败了。如在刚才的案例中,教师直面实验失败,把实验的失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2.鼓励学生质疑,生成教育资源。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人们每天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发明家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是生成性课堂的关键。

(1)张扬个性,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先不提很高的要求,仅从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想象开始做起,不要轻易去打击、约束他们。当学生提问成习惯时,教师再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正如刚才的案例,教师如果将学生的疑问只是简单地进行解释或一带而过,那么就会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我们的教学。

(2)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在案例中,教师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发言,谈看法,在其中只是注意及时的引导,使这节课的内容非常充实。

3.师生探究,生成教育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的激趣功能应由激发学生积极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由会学知识到求异创新。同时,现在中考对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从课本知识联系生活中同类现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也是开发生成性教育资源的一个方向。

(二)合理使用生成性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使生成更加有效。

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善于对生成性资源进行选择。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的,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2.善于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

正如刚才案例中,教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形成共识,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教师要不断反思。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自身不断学习、回顾、总结、诊断和自我监控中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作为一位教师,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波折和失败的考验是必然的,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经常用新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展示出大师的风采。

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提高悟性、凸显灵性、丰满人性、学习生命动态的真实反映,是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我们呼唤生成,重视生成,追求生成,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案例点评】

王荣华老师运用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新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意外”可能都蕴含着教育的神奇力量,让“意外”塑造课堂的精彩。科学课程,要讲究科学精神,“实验”的失败是意外,但也是一种可能。许多教师会因为实验的“失败”而尴尬或者懊恼,王荣华老师却成功地将其生成为动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华丽转身,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正是这样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样的“意外”和一次成功的演示实验相比,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言而喻。各位教师,你的课堂有一些小小的“意外”吗?捕捉“意外”的教育契机,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天津市滨海新区紫云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苗利军)

上一篇:《班里的趣事》升格指导 下一篇:关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