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涉农职务犯罪新特点及预防对策

时间:2022-08-14 11:01:07

贫困地区涉农职务犯罪新特点及预防对策

摘要: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是我国强国富民的新战略,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不少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新政策,然而在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管理漏洞多等因素,涉农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必须找出案发原因,制定预防新对策。

关键词:涉农案件;新特点;成因;对策

贫困地区大多数属于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涉农职务犯罪不断出现,呈现出新的特点,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破坏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涉农职务犯罪案新特点

(一)案发领域新

以往涉农职务犯罪案发领域大多数是发生在土地补偿、抗农害农、扶贫救灾、计生等领域里,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扶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 涉农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发生在移民搬迁、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就业服务培训、环保排污补偿、退耕还林补助、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等领域中。

(二)犯罪主体多元化

涉农职务犯罪中,犯罪人员主要为掌握农村行政经济权力的人,有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直接参与的,有管钱管物人直接实施的,呈日益向掌权人变化的趋势,乡镇、村干部犯罪案件明显增多, 犯罪成员之间关系复杂,共同构成犯罪网络。

(三)犯罪手段公开化

犯罪手段由侵占型向擅权型转化,多为公开化,搞假工程、豆腐楂工程、虚报冒领是较突出手段。如:我院查处的县劳动局相关人员贪污下岗工人再培训经费系列案件,由局长公开指令把数十万培训经费划拨到培训机构后,直接从培训单位提现出来与培训中心相关人员分赃,侵吞国家专项财政拨款.

(四)实施手法欺诈性强

每个项目的实施,一般都要经过宣传、调查摸底、组织实施、验收等阶段。有的不法份子在一开始时,就打起了实施犯罪的小算盘,并不断采取欺下瞒上的手法实施犯罪。

(五)窝案、串案共同犯罪多

多数涉农职务犯罪呈现为窝案、串案共同犯罪。如:林业局发生的套领退耕还林食粮补助款系列案,农业局发生的贪污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费系列,社会劳动人事保障局发生的的贪污农村劳动、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经费系列等等,都是典型的窝案、串案共同犯罪。

(六)经济犯罪与渎职犯罪并发

涉农经济犯罪主要有侵占、贪污、挪用公款等种类,不法份子之所以能实现这些犯罪,在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有着特殊的背景。通常有经济犯罪的发生就有渎职的存在,有渎职犯罪的发生就会有经济犯罪的发生。

(七)案发频繁,涉案金额大。

不法份子实施犯罪一旦得手就尝到了甜头,就不停地寻找机会以同样的手法重复实施同样犯罪,有的几乎到达“鸡蛋经其手也得少三分”的地步,小人物虽然手中权力有限,但往往被大人物利用充当实施者。

(八)社会影响坏,后果严重。

涉农案件常常与家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有的直接关系到农户全家的生计,甚至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农民应得到的补助款一旦被贪污挪用,必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的引起干群矛盾加激,有的引发农民群体性上访,甚至发生围攻政府的严重后果。

涉农案件多发的原因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总体偏低,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弱视状态,容易信服和屈服官方的威望。

大多数居住分散,大多远离政府所在地,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相对封闭,人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加上不了解有关政策和行政法规,习惯于一种由官说了算的被支配状态。

(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单纯,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少数民族所赖生存的环境造就了其单纯的思想,加上法制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民见识少,法律知识少,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防范意识不强,客观上营造了一个疏于社会监督的行政执法大气候,即为涉农职务犯罪的萌芽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领导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投资亮点,各种专项资金投入和发放权都主要掌握在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一把手手上,再往下的就是农村即乡、镇直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负责人,村民干部手中的权限也不断增大,很多重要生产要素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村委主任手中,这就给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尚未能足以规范公职人员行为。

我国的法律制度仍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一些部门和基层的组织,管理人员较少,大多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即使有也是挂在墙上,形成虚设,形成无章可循乃至有章不

循的现象,尤其是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存在漏洞成为引发村干部违法违纪的“温床”。

(五)部份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淡薄,私欲膨胀,心存侥幸挺而走险。

在利用的诱惑下,抱侥幸心理挺而走险,一失足便掉下犯罪的深渊。如:我院查处的原人事劳动局局长梁某某等人贪污劳动就业培训经费系列案,本来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位和优厚待遇,明知劳动就业培训经费是高压线不能碰,但私欲的膨胀让侥幸的心理驱使他们挺而走险,最后招来牢狱之灾。

(六)分配不公、收入相差悬殊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些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工资收入来满足这种攀比心理的时候,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来获得他人已有的现代化生活设施。有的人因贫困而实施犯罪,有的人因心态失衡而走向灭亡。

(七)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达到警钟长鸣和震慑犯罪份子理想效果。

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职务犯罪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作为主办案件的检察机关,由于侦查力量和侦查技术的条件限制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得打击的效果没有达到警钟长鸣和震慑犯罪份子理想效果。

(八)其他原因

一是从领导关系看,上级需利用下级管理人员实施犯罪;从管理角度看,链锁长,环节多,经手多。另外,监管部门失职、渎职也是引发涉农案件的原因之一。

预防对策

(一)加强涉农部门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在农村、乡镇各部门和县直单位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从组织上保证干部质量。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包括文化素质的教育、权力观的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强村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

(二)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不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对村务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举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让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集体的利益不受侵害。提高广大农民的防范意识,勇于检举犯罪,敢于与犯罪作斗争。

(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涉农案件的打击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善财务组织,任何人不得越俎代庖;二是实行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建立农民群众评议干部制度,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评议,实行群众监督;四是发挥国家专门的职务犯罪打击、预防机关的作用。

(四)切实落实“四走进四服务”活动措施,注重配套措施,强化“三农”问题调研。

今年是全区检察机关开展“四走进四服务”活动年,我们应当通过这个活动,真正深入到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不断研究涉农职务犯罪的新动向、新特点,定期分析社情民意,发现掌握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打击犯罪的有效途径,及时分析发案原因,研究把握规律,探索长效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五)建立预防联动机制,形成预防合力

各个涉农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应密切配合,各乡镇纪检监察部门参加,将预防职务犯罪组织建立到农村基层,采取加强预防调查研究、健全预防长效机制、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等积极措施,建立预防联动机制,形成信息畅通的预防工作合力,共同预防犯罪。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基层检察院建设与法律监督实务》职务犯罪概述P527-528;

[2]中国方正出版社《职务犯罪认定处理实务全书》P532-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章、第九章;

[4]广西人民出版社《预防职务犯罪教育读本》。

(作者通讯地址: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检察院,广西 河池 547000)

上一篇: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浅谈公益诉讼的原告问题 下一篇:浅谈乡镇检察室建设的意义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