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的演变研究

时间:2022-08-14 10:08:11

对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的演变研究

摘要:多彩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滋生了诸多民族民间艺术,雷山苗族铜鼓舞就是这其中的瑰宝之一。下文将从雷山苗族铜鼓舞的基本表演形式为切入点,试以2014年雷山苗年节开幕式铜鼓舞表演为例,来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苗族铜鼓舞;演变;原因

前言:“三鼓一笙”是苗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苗族原始图腾的神物象征,“三鼓”即木鼓舞、铜鼓舞和皮鼓舞,“一笙”即芦笙。苗族的“鼓崇拜”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顾名思义,铜鼓是用铜冶炼铸成,是贵州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大多在祀神祭祖、丧葬、节庆中配合舞蹈表演使用。苗族在贵州境内有众多分支,每个支系对铜鼓的理解与使用也有所不同,而雷山苗族的铜鼓的差异性与神秘性似乎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在古代苗族,铜鼓可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神物,平时都会放在鼓社中有专人看管,外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只有举行像苗年节这样重大的节庆之时才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中国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淳朴的苗族先民认为他们的祖先藏于鼓中,打扰了祖先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敲响铜鼓,如果铜鼓自己响起,就预示着祖先提醒村寨中将有大事发生,惶恐的苗族村民就会杀鸡宰牛进行祭祀,以此平息祖先的愤怒,确保村寨平安无事。除此之外,古代苗族先民也把大大小小的期望寄托在鼓上,上到婚丧嫁娶,下到生产劳作,铜鼓已深深刻在雷山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雷山苗族铜鼓舞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据《旧唐书・东谢蛮传》记载:“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宋人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也有记载:“击铜鼓,歌舞饮酒,穷昼夜以为乐”。在雷山苗年节开幕式结束后,笔者去采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得知他们跳的舞蹈是流传于雷山县莲花乡长坳村的铜鼓舞“菊略高”,是苗族“牯脏节”(又称“吃牯脏”)的子年(“牯脏节”十三年举行一次,子年即为第十年)和卯年祭祖仪式中必跳的舞蹈之一。在时间的长河里,铜鼓舞也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以下我们从雷山苗族铜鼓舞的发展演变过程来分析一下其变化的原因。

一、原生态的雷山苗族铜鼓舞

1、原生态的雷山苗族铜鼓舞形式特征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说过:“舞蹈起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雷山苗族铜鼓舞的动作大多是从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提取出来的。因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将生活化的东西呈现在舞蹈中,以此记录生活的点滴。如雷山铜鼓舞中基本舞姿之一的“捉虾步”的形式特征为:舞者左脚前跳屈膝半蹲,上身顺势前俯,右腿屈膝后抬,双臂前伸击掌做捉虾状。再如一场大雨过后,人们开始播种插秧,“插秧”的舞蹈动作就是从中提取出来的,这就是铜鼓舞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吸收。

2、原生态祭祀中铜鼓舞的基本形式

跳铜鼓舞时,一鼓置于中间,一人立于旁,开始击鼓,随之舞者围成圆圈逆时针而舞。原始的铜鼓舞动作简单,众人围成圆圈,双臂自然下垂,身体动作随着鼓点的变化不断加大。与某些鼓舞不同的是,雷山苗族铜鼓舞在节庆之时男女皆可舞,而男女步伐也不尽相同。如原始的男舞者的“踹脚步”,第一拍右腿往右边跳一步微屈膝为重心,左腿顺势屈膝以小腿外侧带动向左后抬起,同时,双手于腹前拍掌一次,上身倾向右前,眼看右前下方;第二拍左脚往左后落地为重心,右腿随之屈膝前抬,上身稍倾向左后;第三拍右脚向右前跳一步右转半圈,左腿顺势往左踹出,上身略往右靠,重心于右脚,眼看前方;第四、五拍舞姿不变,右脚原位跳两下;第六至十拍做第一至五拍的对称动作;第十一至二十拍做第一至十拍动作。动作粗旷豪迈,振奋人心。

而女舞者的步伐相对来说就简单许多,如“横移悠步”,开始前,全体女舞者面向铜鼓围圈站立,双手自然下垂。第一拍右脚向右横移一小步为重心;第二拍左脚靠至右脚旁为重心;第三至六拍做第一至第二拍动作两遍;第六拍时,左脚轻踏地,重心仍在右脚;第七拍左脚微向右前悠一下;第八至十四拍做第一至七拍的对称动作,但向左横移时的步幅极小。

二、现代雷山苗族铜鼓舞演变的基本形式――以2014年雷山苗年节开幕式铜鼓舞表演为例

1、形式的变化

鼓的变化:首先是为了鼓舞士气,鼓的数量也由一支鼓变成了三支鼓;其次是为了便于表演,鼓的位置也由中央移到了舞台后方;从单一的形式转变为利用空间调度和道具的变化来与时俱进。

男舞者动作的变化:在保留铜鼓舞基本舞姿的情况下,同时融入了苗族的斗牛舞与木鼓舞的动作。人物方面加入了小孩的角色,表演成分有所加强,动作幅度较之以前也大了许多。

女舞者动作的变化:由只跳单一的“横移悠步”,开始跳“三步一抬腿,转身击掌”及“捉虾步”等男性舞蹈动作,同时也融入了苗族锦鸡舞的手位。

队形的变化:由以前单一的围鼓而舞融入了许多现代的新型队形,如二龙吐珠,竖排交叉横移交换,也有了多个圆圈的形式。

2、功能的变化

除了原始的祭祀和庆祝功能之外,加入了别的功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功能;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的表演功能;舞台比赛和娱乐的功能。

三、雷山苗族铜鼓舞演变的原因

对于雷山苗族铜鼓舞演变的原因,笔者主要从经济、艺术创造者及艺术欣赏者以下几个方面就行简单的分析。

1、经济对铜鼓舞生态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封闭的大山被一条条公路打开,雷山铜鼓舞的神秘面纱也由此掀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艺术生存的土壤,当铜鼓舞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冲击,对铜鼓舞的变化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艺术创造者对铜鼓舞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家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大山之中,对铜鼓舞进行改编和创造,加之本地的传承保护者也融入了临近村寨民族的舞蹈。可能这种形式开始很难让本地人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接纳并习以为常。

3、艺术欣赏者对铜鼓舞的影响

所谓艺术欣赏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观众。因铜鼓舞逐渐由祭祀性向娱乐性转变的过程,较之本民族原生态的舞蹈,外来的文化艺术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就影响了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如果不做出改变,那本民族的文化逐渐会被人所摒弃。

结语:在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演变的历史大潮中,随着艺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化,艺术功能和艺术形式也会随之变化。原始铜鼓舞也难以保持原态,我们允许保留个性的鲜明,就像80年代的铜鼓舞和现代的铜鼓舞肯定是不一样的,只要保持其民族风格性情况下,这种演变是好的。不要像现在一些比赛上看到的某些四不像作品,铜鼓舞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着发展。这样才能把个性与共性发挥到极致。在现在社会转型期阶段,铜鼓舞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更需要持剑者把握好力度,不要伤人伤己。虽然铜鼓舞的发展道路充满挫折,但希望其能经得起考验,有一个完美的蜕变。(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积全等著.《社会转型期民族民间艺术演变发展调查研究――以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为个案》.[M]民族出版社.2012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M]中国ISBN中心.2001

[3]贵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触摸夜郎魂》.[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析中美情景喜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异同 下一篇:解析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