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学徒打好制造铁底

时间:2022-08-14 08:48:11

遍地学徒打好制造铁底

柏林洪堡大学主楼的长廊里,挂着许多黑白照片,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其中的29位拥有一个共同身份:诺贝尔奖得主。

德国的现代教育发展,应该归功于威廉三世。在普鲁士反法战争失败后,整个国家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威廉三世甚至拿出了最后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在国王威廉三世的信念里,德意志“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也正是在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爱因斯坦,而在大学的讲台下,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海涅、俾斯麦。德国大学更是诺贝尔奖的摇篮,获得过诺贝奖的人数不下200人。

德国的孩子从小教育多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讲故事、教唱歌、做劳作、绘画和带领儿童接触自然界等等。德国小学教育一般为4年,学生平时没有任何考试,而是每学期做几次闭卷课堂作业,相当于课堂测验。德国的教育家主张削减教学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创造的动机,训练他们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认识当代科学思想与技术进展。

中学后开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初阶又分文理高中(9年)、实科中学(5~6年)、职业预科(5年)以及综合学校(5~10年);第二级进阶也可称为“高级阶段”(2~3年),主要包含职业教育体系的双元制度以及文理中学的高年级。

德国人中只有30%的年轻人上大学,一般是初中毕业后有志于上大学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在学习4年后一直读到13年级并直接升入大学,学完直接获得硕士学位,但大学期间要有30%的淘汰率,学士学位很少。另外一部分有志于技工等工作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后就业,或者进入大学学习(比例很小)。

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进校后,要签订两份合同:第一份是与学校签培训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一定阶段后开始拿工资。

基于各行业技能要求和难易程度不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要求也有所不同。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学生每周要到企业当4天学徒,到学校上理论课一天。对于务实的德国人而言,职业学校可以拿工资,而且还很快融入社会,愿意上职业学校占比很大。何况德国的大学学制长,学生毕业平均年龄27.5岁,淘汰率也高,上大学的吸引力显得不强,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并能获得博士学位,一定是德国人非常敬重的,这也是德国精英教育的模式。

上一篇:“汉堡之家”:不将就的采购策略 下一篇:德式成长的有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