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长的阅读观

时间:2022-08-14 08:07:40

图书馆长的阅读观

从复旦图书馆卸任的馆长葛剑雄,近年来“散书童子”般将他在三地的藏书陆续捐出。电子阅读时代,让他对藏书和阅读都有了新的认识。

初中时,葛剑雄第一次走进上海图书馆。夏日里,他坐在图书馆的水泥台阶上,面对远处的公园,读几页书,“真是一种享受”。他也曾经如博尔赫斯般,“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几年,他却想通一件事:用不着这么多书了。“何必等到要死了,再由人家来处理呢?”

葛剑雄与美国人类学家施坚雅素有交往。在被医生诊断出得癌症后,施坚雅问时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是否愿意接受他的藏书。葛剑雄觉得荣幸之至。

施坚雅将他的中文书捐给美国华盛顿大学,西文书则全数捐给复旦大学。他去世后,葛剑雄到美国装回一百多个纸箱子的书。为了纪念,葛剑雄向施的妻子要了一张照片和简历,准备设立施坚雅文库,把其所捐的书都放入其中。

施坚雅的妻子不高兴了。她跟葛剑雄说,你们纪念他,我很高兴,但是,为什么要把他的书当成纪念品一样摆放呢?他的书应该打散,跟普通书一样放在最容易读到的地方供大家阅读,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葛剑雄对此触动极深,他反思:捐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大家读书还是为自己树碑立传?

随后几年,他渐渐将家中不用的书和有电子替代版的书,送到图书馆。

他对电子读物取代纸质读物毫不怀疑。“不做馆长不知道这个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图书都必然被信息产品所代替。我这房间的书,现在一个小小的硬盘就可以放进去。以后甚至连硬盘都不需要,通过云技术,只要有一个终端,也许是电脑,也许是手机,屏幕甚至可以是柔软的、可折叠的、有亲和感的、可以在上面书写的。这是人类的重大突破,不亚于当初发明印刷术。这个趋势不可避免,唯一的障碍不是技术,不是钱,是商业利益和版权。如果全世界图书馆都在你手掌之下,何必还非得到图书馆去?”

这个“顺应历史潮流”的图书馆长,对尚在担心阅读碎片化的人们不以为然:“对于普通人来讲,碎片化有什么不可以呢?不是人人都需要看经典的。不能要求人人既要懂莎士比亚,又要看《红楼梦》,又要听京戏,又要会写字,胡说八道,没有这个事。”

2007年,他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后,有人羡慕地问:你当图书馆馆长,是不是看了很多书?葛剑雄很遗憾:当馆长期间,我没有正正经经在图书馆看过一本书。

“现代意义的图书馆馆长是一个管理者,不是去读书的。要管好这个图书馆,根本没有自己读书的时间。”葛剑雄说。

图书馆是大多数人获得知识的工具,是少数人的天堂。在他的理想中,一个阅读氛围好的社会是:大多数人有时间读“无用的书”。

选自《特别关注》

上一篇:快点会死吗? 下一篇:我很富,但我很低调